人工受孕,包括人工授精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即试管婴儿)等辅助生殖技术,在中国已经逐步被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截至2025年1月,全国31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全面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累计惠及超过100万人次 。
自2024年起,多地陆续将辅助生殖相关技术纳入医保。例如,四川将13项辅助生殖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分别按70%和50%的比例直接结算,每人终身限定支付2次 。同样地,广州市自2024年10月1日起也将原自费的“取卵术”、“胚胎培养”、“胚胎移植”等8个辅助生殖类诊疗项目纳入本市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
并非所有与人工受孕相关的费用都被纳入了医保报销范围。例如,在上海,虽然取卵术中的人工受精和胚胎培养中的胚胎移植等步骤已被部分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但术前检查如建档之前的体检、进入周期后的验血、B超等费用以及促排药物费用尚未被覆盖 。一些地方的政策也存在差异,比如在某些地区,人工授精可能仍然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 。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那些已经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的地方,实际报销情况也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患者的年龄、具体的治疗方案、当地的医保政策规定以及是否符合其他特定条件。例如,有的地方规定只有经过临床确诊属于不孕不育的夫妇才能申请报销 ;而在昆明,达到生育保险待遇享受条件的职工如果被确诊为不孕不育症,在具备卫生部批准辅助生殖技术资质的医疗机构施行人工受精或试管婴儿技术时,产生的医疗费用可以获得最高3000元的补助 。
虽然人工受孕的部分项目已经被纳入了医保报销范畴,但是具体的报销比例、可报销项目种类以及适用人群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和个人条件限制。因此,对于希望了解本地最新医保政策详情的家庭而言,最准确的做法是咨询当地医保部门或所在医院的相关工作人员获取最新信息。同时,考虑到政策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建议定期关注官方发布的更新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