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关城的罗城是明代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概况如下:
一、基本结构与位置
-
位置
位于嘉峪关关城西侧,与外城南北墙相连,是关城正面的防御工事。
-
形状与尺寸
呈“凸”字形,全长约191.3米,通高10.5米,由青砖包砌而成。
二、功能与构造
-
防御作用
作为正面防御工事,罗城用于抵御敌军进攻,南北两端设有箭楼,可观测关外动静。
-
结构组成
-
券门 :中间突出部分为关城正门,门额刻有“嘉峪关”三字,门上建有关楼。
-
角楼 :城南、北两角各筑有角楼,增强防御能力。
-
附属建筑 :包括游击将军府、官井、关帝庙等,形成完整军事体系。
-
三、历史演变
-
修建时间
初建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由肃州兵备道李端澄主持修建。
-
修缮与扩建
-
明嘉靖年间加固建筑并修筑两翼长城,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的防御体系。
-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曾多次修缮,1789-1792年历时四年大修,统一关楼、光化楼、柔远楼等建筑形制。
-
四、文化意义
-
象征意义 :东门“光化门”寓意“紫气东升”,西门“柔远门”象征“安定西陲”。
-
历史地位 :与山海关并称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最雄险的关隘。
五、现状与保护
-
1961年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
门票包含“嘉峪关关城”“悬臂长城”“天下第一墩”三处景观,是丝绸之路重要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