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已全面完工,标志着中国在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边缘筑起了一道“生态长城”。以下从背景、实施过程、意义及后续规划四个方面为您详细介绍:
1. 工程背景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的流动沙漠,总面积达33.76万平方公里。长期以来,沙漠扩张威胁着周边绿洲和生态环境。为了遏制沙漠扩散,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起启动了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建设。截至2023年底,已建成2761公里的防护带,但仍有285公里的空白区域亟待填补,主要集中在沙漠南缘的叶城、皮山、策勒、于田、民丰、且末等县。
2. 实施过程
锁边工程历经40多年,尤其是2023年11月启动的沙漠边缘阻击战,集中力量填补了最后的285公里空白区域。2024年11月28日,随着于田县最后一段防护带的建成,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实现全面闭合。这一工程通过种植红柳、梭梭树、玫瑰花苗等植物,结合草方格沙障和高立式沙障,有效阻挡了沙漠南缘的沙尘流动。
3. 工程意义
锁边工程的完工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 生态屏障:绿色防护带成为世界上最长的环沙漠生态屏障,有效遏制了沙漠扩张,保护了周边绿洲生态系统。
- 防风固沙:通过植被和工程措施,降低了风速、减少了沙尘,为当地居民创造了更宜居的生活环境。
- 经济与社会效益:锁边工程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如通过种植板蓝根、肉苁蓉等经济作物,为群众增收提供了新途径。
4. 后续规划
锁边工程的完成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未来,新疆将继续深化沙漠治理工作:
- 拓宽与加固:对现有防护带进行拓宽和加固,进一步提升防沙治沙能力。
- 综合环境治理:结合光伏治沙和生物治沙,探索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例如,在光伏板下种植苜蓿、狼尾草等固沙植物,既保护生态又促进经济发展。
- 生态修复:2025年,新疆将继续推进“塔克拉玛干沙漠阻击战”,计划完成800万亩的治沙任务,巩固环塔克拉玛干生态屏障。
总结
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的成功完工,不仅是中国治沙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新疆将继续在沙漠治理领域探索创新模式,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