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在中医上主要被认为是肺脏功能失调导致的疾病。中医认为哮喘的发病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治疗时注重整体调理和辨证论治。
哮喘的中医认识
肺脏的功能失调
- 肺主气,司呼吸:肺是人体的“空气净化器”,负责呼吸和气的宣发肃降。哮喘患者肺气不利,宣降失常,导致痰液积聚,阻塞气道,引发哮喘。
- 肺为贮痰之源:肺虚不能散津液,导致痰湿内生,伏藏于肺,成为哮喘的“夙根”。
脾脏的功能失调
- 脾主运化:脾为后天之本,负责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运化水湿。脾虚导致运化失职,痰浊内生,上贮于肺,影响肺气的宣降。
- 脾为生痰之源: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湿生痰,上贮于肺,诱发哮喘。
肾脏的功能失调
- 肾主纳气:肾为气之根,负责摄纳肺气,保持呼吸深度。肾虚导致纳气无权,气不归元,上逆于肺,引发哮喘。
- 肾为先天之本:肾虚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导致哮喘反复发作。
哮喘的中医治疗
中药治疗
- 发作期治疗:根据不同的证型,采用不同的中药方剂。如寒哮证用射干麻黄汤加减,热哮证用定喘汤加减。
- 缓解期治疗:肺虚证用玉屏风散加减,脾虚证用六君子汤加减,肾虚证用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加减。
针灸治疗
通过针刺肺俞、定喘、风门、膻中、尺泽等穴位,可调节脏腑功能,疏通经络气血,缓解哮喘症状。
其他外治法
- 穴位贴敷:在三伏天或三九天将中药敷贴于肺俞、心俞、膈俞等穴位,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和药物的透皮吸收,起到调整脏腑功能、温阳散寒、化痰平喘的作用。
- 拔罐疗法:在背部肺俞、定喘等穴位进行拔罐,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祛风散寒,有助于缓解哮喘症状。
哮喘的中医预防措施
起居有常
顺应自然节气的变化,及时增减衣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保证充足的睡眠,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合理饮食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海鲜等发物。适当多吃一些具有健脾益肺、补肾纳气作用的食物,如山药、薏米、核桃、白果、杏仁等。
适度运动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慢跑等,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肺功能。但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
调畅情志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为情志失调会影响脏腑功能,导致肺气不利。
哮喘在中医上主要被认为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导致的疾病。治疗时注重整体调理和辨证论治,采用中药、针灸、拔罐等多种方法综合治疗。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注意避免诱发因素,如预防感冒、合理饮食、调畅情志、适度运动等,以配合治疗,促进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