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不锈钢的化学成分表如下(基于国际通用标准ASTM A240及常见工业规范):
一、核心化学成分(质量百分比)
元素含量范围(%)主要作用碳(C)≤0.08影响硬度和强度,含量过高会降低耐腐蚀性。铬(Cr)16.0~18.0形成氧化膜,提升耐腐蚀性(尤其在还原性介质中)。镍(Ni)10.0~14.0增强高温强度和抗晶间腐蚀能力,稳定奥氏体结构。钼(Mo)2.0~3.0显著提高耐点蚀、耐缝隙腐蚀能力,尤其在含氯化物环境中表现优异。锰(Mn)≤2.00改善高温加工性能,过量可能影响耐蚀性。硅(Si)≤1.00促进氧化膜形成,提高抗氧化性。磷(P)≤0.045杂质元素,需严格控制以降低脆性。硫(S)≤0.030改善切削加工性,但过量会降低耐蚀性。
二、衍生型号对比
- 316L:超低碳版本(C≤0.03%),减少碳化物析出,适用于焊接和高腐蚀环境。
- 316H:高碳版本(C:0.04~0.10%),增强高温强度,适用于热强性要求高的场景。
- 316Ti:添加钛元素(Ti≥5×C含量),抑制晶间腐蚀,常用于高温稳定需求。
三、性能与应用
- 耐腐蚀性:优于304不锈钢,适用于海洋环境、化工设备、医疗器械等。
- 高温性能:连续使用温度可达870℃,间断使用可达925℃(316L略低)。
- 加工性:可通过冷成型加工,焊接后需退火处理(316L除外)。
如需完整数据(如各国牌号对应表或特殊元素检测方法),可参考ASTM A240、EN 1.4401等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