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实施方案旨在通过系统谋划、源头防控、重心前移和创新驱动,全面推进减污降碳工作,助力长治建设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区。以下是对该方案的详细解读。
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基本原则
- 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和环境污染治理,一体推进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 源头防控: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提升利用效率,优化能源和原料结构,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
- 重心前移:抓住环境污染排放和碳排放主要源头,以降碳为引领解决环境污染根源性和结构性问题。
- 创新驱动: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实现多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治理。
主要目标
- 短期目标(2024年底):PM2.5浓度达到34微克/立方米,SO2、NO2、颗粒物累计减排1万吨,国省控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100%。
- 中期目标(2025年底):完成447.81公顷的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任务,建立林草碳汇高质量发展体系,单位GDP二氧化碳下降率达到18.5%。
- 长期目标(2026年底):全面完成国家、省下达的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任务,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持续降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
重点任务
建立重点行业减污降碳协同技术路径
- 钢铁行业:推进超低排放改造与节能降耗,推广绿氢冶炼工艺技术,鼓励购买绿色电力,提高余气余热余压回收利用水平。
- 焦化企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统筹减污降碳改造和清洁生产改造,推广应用干法熄焦、余热回收等技术。
- 煤电行业:推广应用乏汽供热、烟气余热深度利用等技术,推进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
推进能源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模式
- 新能源发展:加快建设风电、光伏、煤层气、生物质、氢能源等可再生能源项目,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打造多元化清洁能源供给体系。
- 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加快储能项目建设,推进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和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提高新能源供给消纳能力。
- 近零碳试点项目:加快推动近零碳排放示范项目建设,探索具有长治特色的“近零碳”发展模式。
建立交通运输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模式
- 新能源车发展:加快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等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建设,推广使用新能源车。
- 清洁运输改造:提高铁路运输比例,推广使用新能源车,减少交通运输领域的能源消耗和排放。
预期成果
环境质量改善
- 空气质量:到2024年底,PM2.5浓度达到34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连续两年位居全省前3位。
- 水质:到2024年底,全市10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全省并列第一。
碳排放控制
- 能耗强度:到2025年底,单位GDP二氧化碳下降率达到18.5%,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持续提升。
- 新能源占比:到2026年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0%,发电量占比达到30%。
生态修复与碳汇建设
- 矿山修复:到2025年底,完成447.81公顷的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任务,建立林草碳汇高质量发展体系。
- 森林覆盖率:到2025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预期达到28.61%,蓄积量预期达到0.23亿立方米。
长治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实施方案通过系统谋划、源头防控、重心前移和创新驱动,全面推进减污降碳工作,助力长治建设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区。通过实施重点行业减污降碳协同技术路径、推进能源和交通运输领域协同创新模式,长治市有望在环境质量改善和碳排放控制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