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低价竞标的标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定:
一、核心判定标准
-
报价低于成本
投标人的投标报价显著低于其他通过符合性审查的投标人报价,且无法提供合理成本核算依据或市场合理价格参考。
-
缺乏合理理由
即使报价低于成本,若投标人不能证明存在新技术应用、管理创新等合法降低成本的情形,则可能被认定为恶意低价。
二、辅助认定因素
-
报价结构异常
关键项目单价过低而其他项目单价过高,存在不平衡报价可能弥补低价损失,需重点审查。
-
企业经营状况
企业长期亏损或资金紧张却以异常低价投标,可能存在恶意竞争动机。
-
历史投标记录
多次以极低价格中标且中标后出现质量问题或违约行为,此次低价投标可能延续恶意行为。
-
投标文件完整性
投标文件对技术方案、质量保证措施等缺乏合理说明,仅靠低价竞争,需警惕恶意低价。
三、法律后果
-
合同无效 :相关招投标行为可能被认定为无效,且需没收违法所得。
-
行政处罚 :对单位罚款金额可达中标项目金额的0.5%-10%,对直接责任人罚款可达单位罚款的5%-10%。
-
刑事责任 :若涉及行贿、串通等犯罪行为,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防范措施
-
成本警戒线 :招标人可设定成本警戒线,低于此线的报价需重点审查。
-
强化审查 :评标委员会需综合评估投标人的履约能力、历史记录及报价合理性。
通过以上标准与措施,可有效识别恶意低价竞标行为,维护招投标市场的公平与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