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的植树造林活动始于1962年。
塞罕坝植树造林的历史背景
塞罕坝位于中国河北省北部,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森林茂密的地区。然而,由于清末开围放垦、战乱以及山火等原因,塞罕坝的生态遭受了重创,新中国成立前夕已沦为荒原。为了恢复植被、阻断风沙侵袭,原林业部决定在塞罕坝建立大型国营机械林场。
植树造林活动的开始
- 林场组建:1962年2月14日,林业部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组建。
- 人员到位:同年9月,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369名青年,怀着远大理想,奔赴塞罕坝,开始了艰苦的植树造林工作。这些创业者的平均年龄不到24岁。
植树造林活动的进展与成就
- 早期挑战:塞罕坝的造林工作并非易事,当时的气温极低,生活条件艰苦,但务林人们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植树造林。
- 成活率提升:1964年,塞罕坝开创国内机械栽植针叶林的先河,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大规模造林活动由此拉开序幕。
- 造林成果:经过三代塞罕坝人的接力奋斗,林场的有林地面积由建场初期的24万亩增加到115.1万亩,成功营造起百万亩林海,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
重要时间节点与事件
- 马蹄坑大会战:1964年早春,林场职工在马蹄坑连续大干3天,种满了落叶松幼苗,20天后放叶率达96.6%,标志着塞罕坝植树造林活动的重大突破。
- 超额完成任务:到1982年,塞罕坝林场超额完成了国家确定的20年造林任务。
塞罕坝植树造林基本信息表
项目 | 详情 |
---|---|
开始时间 | 1962年 |
造林地点 | 塞罕坝机械林场 |
气候条件 | 年均气温零下1.4℃的高寒区 |
造林难度 | 高寒、高海拔干旱瘠薄沙地 |
造林技术 | 全光育苗技术、客土回填、覆膜保水等 |
造林成果 | 全球最大人工森林,面积115万亩 |
生态效益 | 为京津冀提供清洁水源、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 |
经济价值 | 为近200万人提供一年呼吸所需氧气,具有巨大经济潜力 |
塞罕坝林场发展与成就表
项目 | 详情 |
---|---|
林场升级 | 防火系统升级,形成全方位监测网络 |
病害防治 | 设立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组建专业队伍 |
生态系统 | 逐步趋向自然,有害生物防控难度大但成效显著 |
八大工程 | 宣传教育、森林草原“防火墙”等八大工程 |
社会效益 | 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 |
续写奇迹 | 八大工程完成后,继续开展新的绿色发展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