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关于保健津贴的规定主要涉及放射工作人员、一般职工、特定人群(如老年人、残疾人等)的保健津贴,以及津贴的管理和监督。以下是详细的介绍。
放射工作人员保健津贴
放射工作人员定义
根据《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卫生部55号令),放射工作人员是指在放射工作单位从事放射职业活动中受到电离辐射照射的人员。
放射假和保健津贴
放射工作人员每年可以享受保健休假2~4周,从事放射工作满20年的在岗放射工作人员可以由所在单位利用休假时间安排健康疗养。保健津贴标准根据环保和卫生部门的规定,分为一类每人每月450元,二类每人每月350元,三类每人每月260元,四类每人每月260元。
一般职工保健津贴
发放标准
保健津贴的发放标准根据职工工资和个人医疗费用支出情况确定,按照区域差异制定不同的发放标准。
发放时间和方式
保健津贴每月发放一次,通过银行卡或支付宝等方式发放。
特定人群保健津贴
老年人保健津贴
年满7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可以享受长寿保健金,具体标准因地区而异。例如,广州市70-79周岁老年人每人每月30元,80-89周岁每人每月100元,90-99周岁每人每月200元,100周岁及以上每人每月300元。
残疾人保健津贴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并未具体提及残疾人保健津贴的标准和发放对象,但地方可能会有相应的补助政策。
保健津贴的管理和监督
管理部门
省级劳动力保障部门负责对区域内保健津贴的发放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及时处理保健津贴管理中的问题。
惩处机制
对滥用、挪用保健津贴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包括罚款、取消职工保健津贴等惩处措施。
国家关于保健津贴的规定涵盖了放射工作人员、一般职工、特定人群(如老年人、残疾人等),并明确了津贴的发放标准、时间和方式。同时,设有专门的管理和监督机构,确保津贴的合理发放和使用。具体政策和标准可能会根据地区和实际情况有所调整,建议查阅当地最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
保健津贴的发放对象是哪些人群?
保健津贴的发放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人群:
-
从事有职业性危害的工种或作业的人员:根据《保健津贴管理办法》,凡从事有职业性危害、可能引起职业中毒,并且对营养有特殊需要的工种或作业的人员,才能享受保健津贴。
-
放射工作人员:放射工作人员每年可享受保健休假和津贴。具体包括在放射工作单位从事放射职业活动中受到电离辐射照射的人员。
-
职业病患者:经职业病防治研究所诊断的矽肺病患者,调离原岗位后分配在其它任何岗位工作时,仍按原工种等级标准继续享受保健津贴。
-
高龄老人:在一些地区,如雁塔区长延堡街道东仪路9号,户籍在当地的70周岁以上老人可以申请高龄补贴,这也是一种保健津贴的形式。
保健津贴的发放标准是什么?
保健津贴的发放标准主要根据工作性质、危害程度和接触时间等因素确定,以下是不同类型的保健津贴及其标准:
卫生防疫津贴
- 一类津贴:每人每月560元,适用于专职从事烈性(甲类及参照甲类管理)传染病防治工作等高风险岗位。
- 二类津贴:每人每月450元,适用于在急性(乙类)传染病流行期间深入病区进行防病治病工作等岗位。
- 三类津贴:每人每月350元,适用于深入病区进行寄生虫病、地方病防病治病工作等岗位。
- 四类津贴:每人每月260元,适用于专职从事消毒、杀虫、灭鼠工作和污水、粪便卫生管理工作的岗位。
放射工作人员保健津贴
- 一类津贴:每人每月450元,适用于从事剧毒物质、强辐射监测和研究工作的岗位。
- 二类津贴:每人每月350元,适用于从事一般毒性物质、一般辐射监测和研究工作的岗位。
- 三类津贴:每人每月260元,适用于经常深入实验室进行仪器调试、维修、保养工作及其他辅助工作的岗位。
其他类型保健津贴
- 高温作业:每月100元。
- 低温作业:每月100元。
- 强度大作业:每月100元。
- 接触有害物质:每月100元。
保健津贴的发放方式和时间有何规定?
保健津贴的发放方式和时间因地区和具体政策而异,以下是不同类型的保健津贴的发放方式和时间规定:
上海市老年综合津贴
- 发放方式:通过上海市敬老卡或社会保障卡发放。
- 发放时间:采取按季度预拨的方式,津贴发放日为每季度的第一个月(即1月、4月、7月、10月)的15日。
放射工作人员保健津贴
- 发放方式:具体发放方式未在文档中明确说明,但通常由用人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 发放时间:未明确规定具体发放时间,但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卫生防疫津贴
- 发放方式:按月发放,具体发放方式可能因单位而异。
- 发放时间:每月发放,具体日期未在文档中明确说明。
其他类型保健津贴
- 发放方式:可能通过工资发放或单独发放,具体取决于单位的管理规定。
- 发放时间:可能按月、按季度或按年发放,具体取决于相关政策和单位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