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简称“七普”)于2020年11月1日完成,全面查清了我省的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情况。以下是对湖北省七普人口数据的详细分析。
人口总量
常住人口数量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湖北省常住人口为57752557人,与2010年相比增加了514830人,增长率为0.90%,年平均增长率为0.09%。
总体来看,湖北省的人口总量在过去十年保持了平稳,显示出人口增长的稳定性。
人口结构
年龄构成
湖北省0-14岁人口为942.05万人,占16.31%;15-59岁人口为3653.71万人,占63.26%;60岁及以上人口为1179.50万人,占20.42%,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842.43万人,占14.59%。
与2010年相比,0-14岁人口比重上升2.40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比重下降8.90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6.49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5.50个百分点。
性别构成
全省男性人口为2969.47万人,占51.42%;女性人口为2805.78万人,占48.58%。常住人口性别比为105.83,与2010年基本持平。
性别构成保持稳定,男性略多于女性,符合全国平均水平。
教育水平
受教育程度
湖北省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895.25万人,占比15.50%,比2010年提高5.97个百分点。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5502人,比2010年增加5968人。全省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0年的9.20年上升至10.02年,文盲率由5.32%下降到2.32%。
教育水平的显著提高反映了湖北省在高等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效,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城乡人口分布
城镇化率
全省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3632.04万人,占62.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143.22万人,占37.11%。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787.53万人,乡村人口减少736.05万人,城镇化率提高13.19个百分点。
城镇化率的显著提高反映了湖北省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市承载能力大幅提升。
流动人口
人户分离人口
全省人户分离人口为1847.66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571.24万人,流动人口为1276.42万人。流动人口中,省外流入人口为224.96万人,省内流动人口为1051.46万人。与2010年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加922.63万人,增长99.74%;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加378.84万人,增长196.91%;流动人口增加543.79万人,增长74.22%。
流动人口规模的扩大反映了湖北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为人口的迁移流动创造了条件。
湖北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该省人口总量保持平稳,人口结构呈现出老龄化和少子化的趋势,教育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化率大幅提升,流动人口规模扩大。这些数据为湖北省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了坚实的统计信息支撑。
湖北七普人口数据发布时间
湖北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简称“七普”)的主要数据于2021年5月26日正式发布。湖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普查的主要结果,包括全省常住人口为5775.26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人口增长0.90%。
湖北七普人口数据与六普数据对比分析
湖北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七普)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六普)的数据对比分析如下:
1. 人口总量变化
- 七普:2020年11月1日零时,湖北省常住人口为5775.26万人,比2010年六普的5723.77万人增加51.48万人,增长0.90%,年平均增长率为0.09%。
- 六普:2010年11月1日零时,湖北省常住人口为5723.77万人。
2. 户别人口变化
- 七普:全省共有家庭户1993.10万户,家庭户人口为5277.38万人;集体户108.83万户,集体户人口为497.88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5人,比2010年减少0.51人。
- 六普:具体户别数据未详细列出,但可以推测家庭户规模有所缩小,主要受人口流动日趋频繁、住房条件改善、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影响。
3. 人口地区分布变化
- 七普:武汉市常住人口增加254.11万人,达到1232.65万人,显示其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对人口的强大吸引力。其他市州如黄冈、襄阳、荆州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 六普:武汉市常住人口为978.54万人,其他市州如黄冈、襄阳、荆州等人口也有所分布,但具体变化未详细列出。
4. 性别构成变化
- 七普:全省男性人口为2969.47万人,占51.42%;女性人口为2805.78万人,占48.58%。常住人口性别比为105.83,与2010年基本持平。
- 六普:男性人口为2914.34万人,占51.00%;女性人口为2809.43万人,占49.00%。性别比为103.74。
5. 年龄构成变化
- 七普:0-14岁人口为942.05万人,占16.31%;15-59岁人口为3653.71万人,占63.26%;60岁及以上人口为1179.50万人,占20.42%,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842.43万人,占14.59%。
- 六普:0-14岁人口为749.32万人,占13.10%;15-59岁人口为4179.11万人,占73.00%;60岁及以上人口为895.34万人,占15.9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583.71万人,占10.20%。
- 变化:0-14岁人口比重上升2.40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比重下降8.90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6.49个百分点,老龄化程度加深。
6. 受教育程度变化
- 七普: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895.25万人,占比15.50%,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5502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0年的9.20年上升至10.02年,文盲率由5.32%下降到2.32%。
- 六普: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97.88万人,占比9.00%,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9533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20年,文盲率为4.58%。
- 变化: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占比提高5.97个百分点,文盲率下降3个百分点,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
7. 城乡人口变化
- 七普: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3632.04万人,占62.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143.22万人,占37.11%。城镇化率提高13.19个百分点。
- 六普: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844.51万人,占50.70%;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879.26万人,占49.30%。城镇化率为50.70%。
- 变化:城镇人口增加787.53万人,乡村人口减少736.05万人,城镇化进程加快。
8. 流动人口变化
- 七普:全省人户分离人口为1847.66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571.24万人,流动人口为1276.42万人。与2010年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加922.63万人,增长99.74%;流动人口增加543.79万人,增长74.22%。
- 六普:具体流动人口数据未详细列出,但可以推测流动人口规模有所扩大。
9. 民族人口变化
- 七普:汉族人口为5498.15万人,占95.20%;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77.11万人,占4.80%。与2010年相比,汉族人口增加21.23万人,增长0.39%;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30.26万人,增长12.26%。
- 六普:汉族人口为5476.92万人,占95.50%;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46.85万人,占4.50%。
- 变化:汉族人口略有增加,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较快,体现了民族团结发展进步的政策成效。
湖北七普人口数据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湖北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七普)的数据揭示了该省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对这些影响的详细分析:
人口总量变化及其影响
湖北省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为5775.26万人,较2010年增加51.48万人,增长0.90%。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武汉等城市的吸引力,但也反映出其他地区的人口外流问题。人口总量的稳定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基础,但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也带来了挑战,需要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来优化资源配置。
人口结构变化及其影响
- 年龄结构:湖北省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上升至20.42%。这增加了养老和医疗服务的压力,同时也意味着劳动力市场的变化,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老年人口的需求。
- 性别结构:性别比基本稳定,但某些年龄段存在失衡现象,这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和婚姻市场。
- 城乡结构:城镇化率提高至62.89%,城镇人口增加787.53万人,乡村人口减少736.05万人。这反映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但也带来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人口流动及其影响
湖北省人户分离人口为1847.66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1276.42万人,省外流入人口为224.96万人。人口流动促进了劳动力的优化配置,但也加剧了部分地区的人口空心化问题。流动人口的增加也要求政府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上进行相应调整,以满足不同地区的需求。
人口素质提升及其影响
全省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提高至15.50%,文盲率下降至2.32%。人口素质的提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但同时也需要关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避免城乡和区域间的教育差距扩大。
政策建议
- 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升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
- 优化人口结构:通过政策引导,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
-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优化人口分布格局,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 提升人口素质:加强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提升人口素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