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环境类别通常分为四类,具体分类如下:
Ⅰ类环境
定义:采用空气洁净技术的诊疗场所,包括洁净手术部和其他洁净场所。
具体场所: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
卫生学标准:空气中的细菌总数≤10cfu/m³,物体表面≤5cfu/cm²,医护人员手≤5cfu/cm²。
Ⅱ类环境
定义:非洁净手术部(室)及高风险诊疗区域。
具体场所:普通手术室、产房、婴儿室、早产儿室、普通保护性隔离室、供应室无菌区、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等。
卫生学标准:空气中的细菌总数≤200cfu/m³,物体表面≤5cfu/cm²,医护人员手≤5cfu/cm²。
Ⅲ类环境
定义:普通诊疗区域。
具体场所: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和房间等。
卫生学标准:空气中的细菌总数≤500cfu/m³,物体表面≤10cfu/cm²,医护人员手≤10cfu/cm²。
Ⅳ类环境
定义:感染性疾病诊疗区域。
具体场所:传染科门诊、病房、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和病区等。
卫生学标准:空气中的细菌总数≤500cfu/m³,物体表面≤10cfu/cm²,医护人员手≤10cfu/cm²。
这种分类有助于医院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和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卫生管理和消毒措施,确保医疗环境的安全和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