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疫苗的免疫程序0是指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剂乙肝疫苗,这一程序是乙肝疫苗全程免疫的基础,旨在尽早建立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
乙肝疫苗的免疫程序0的定义
接种时间和程序
- 接种时间: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剂乙肝疫苗,这一剂被称为免疫程序0。
- 接种程序:全程免疫共需接种3针,按照0、1、6个月的程序进行,即第一剂后1个月接种第二剂,第六个月接种第三剂。
接种部位
- 新生儿:大腿前部外侧肌肉内。
- 儿童和成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肉内。
乙肝疫苗的免疫程序0的适用人群
新生儿
所有新生儿都应接种乙肝疫苗,无论其母亲是否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
高危人群
包括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或血液制品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等。
乙肝疫苗的免疫程序0的接种时间和效果
接种时间
- 第一剂: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
- 第二剂:第一剂后1个月接种。
- 第三剂:第一剂后6个月接种。
接种效果
- 抗体产生:接种第一剂后,抗体产生较少且下降较快;接种第二剂后,抗体水平明显升高;接种第三剂后,90%以上的人会产生较高且持久的免疫力。
- 保护期限:乙肝疫苗的保护效果通常可持续20年或更久,但抗体水平会随时间逐渐下降,需要定期检测抗体水平。
乙肝疫苗的免疫程序0的注意事项
接种禁忌
- 已知过敏:对疫苗所含任何成分(包括辅料、甲醛及抗生素)过敏者。
- 急性疾病:患有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和发热者。
- 妊娠期妇女。
- 神经系统疾病:患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
接种后监测
- 抗体检测:新生儿全程接种3针乙肝疫苗后,一般人群可以不进行抗体检测,但如果母亲为HBsAg阳性,建议进行抗体检测。
- 不良反应:接种后可能出现轻微反应,如红肿、疼痛、发热等,大多在1-3天内自行缓解。
乙肝疫苗的免疫程序0是确保新生儿尽早建立对乙肝病毒免疫力的关键步骤。通过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剂疫苗,并按照0、1、6个月的程序完成全程免疫,可以显著提高接种者的保护效果,降低乙肝病毒感染的风险。接种时需注意禁忌症,并在接种后进行必要的抗体检测,以确保免疫效果。
乙肝疫苗的免疫程序是什么
乙肝疫苗的免疫程序是按照“0-1-6”个月的时间表进行接种,具体如下:
- 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1剂,1月龄时接种第2剂,6月龄时接种第3剂。
- 儿童和青少年: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儿童应及时补种,接种时间与新生儿相同。
- 成人:遵循“0-1-6”原则,即第1剂后1个月接种第2剂,第2剂后6个月接种第3剂。成人接种剂量通常为20μg。
补种和加强免疫
- 未能及时接种:若出生24小时内未及时接种,应尽早接种。对于未完成全程免疫程序者,需尽早补种,补齐未接种剂次。
- 加强免疫:乙肝疫苗并非终生免疫,建议接种后每3-5年进行乙肝五项定量检测,如抗体水平下降,需进行加强注射。
特殊人群接种
- 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免疫功能低下者、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等,应优先接种乙肝疫苗。
- 母婴阻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12小时内尽早接种乙肝疫苗,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
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有哪些
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人群:
-
新生儿:所有新生儿都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以预防母婴传播。
-
婴幼儿:16岁以下的未免疫儿童,尤其是高危人群,如母亲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尽早接种。
-
高危人群:包括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或体液的人员、静脉吸毒者、免疫功能低下者(如HIV感染者、肿瘤患者)、器官移植患者等。
-
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家庭成员:与乙肝病毒携带者有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应接种乙肝疫苗以预防感染。
-
多性伴者:有多个***的人群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较高,建议接种乙肝疫苗。
-
其他易感人群:包括托幼机构人员、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血液透析患者、糖尿病患者、到乙肝流行区旅行者等。
乙肝疫苗的接种时间间隔是多久
乙肝疫苗的接种时间间隔一般遵循0、1、6个月的原则,具体如下:
- 首次接种: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1剂乙肝疫苗。
- 第二剂接种:第1剂接种后1个月(即1月龄)接种第2剂。
- 第三剂接种:第1剂接种后6个月(即6月龄)接种第3剂。
特殊情况下的接种时间调整
- 未能及时接种:若出生24小时内未能及时接种,应尽早接种第1剂,后续剂次也应尽快补齐,第2剂与第1剂间隔应不小于28天,第3剂与第2剂间隔应不小于60天,第3剂与第1剂间隔不小于4个月。
- 高危人群:如母亲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新生儿应在出生后12小时内尽早接种第1剂乙肝疫苗,并在1月龄、2月龄、7月龄时按程序再完成3剂次乙肝疫苗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