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简称“北大医院”)作为中国最早的国立医院之一,其历任院长在医院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下是北大医院历任院长的相关信息。
北大医院历任院长名单
早期院长
- 汤尔和:1912年10月26日,北京医科专门学校(北京医科大学前身)成立,汤尔和被任命为校长,任职时间为1912年10月至1915年12月,1916年8月至1922年4月。
- 葛成勋:1915年12月至1916年8月担任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校长。
- 周颂声:1922年4月至1923年12月担任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校长。
- 洪式闾:1924年1月至1925年8月担任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校长。
中期院长
- 张黻卿:1925年8月至1926年1月担任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校长。
- 孙柳溪:1926年1月至1927年8月,1927年8月至1928年11月担任国立京师大学校医科学长。
- 徐诵明:1928年11月至1932年8月担任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院长。
- 吴祥凤:1932年8月至1937年9月担任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院长。
- 鲍鉴清:1938年3月至1945年8月担任北京大学医学院院长。
现代院长
- 马文昭:1946年9月至1947年8月担任北平临时大学第六分班班主任,1946年9月至1947年8月担任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院长。
- 刘玉村:2006年6月19日至2015年12月担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
- 杨尹默:2022年10月至今担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
历任院长对医院的影响
早期院长的影响
汤尔和作为第一任校长,奠定了北大医学的基础,推动了医政改革和医学名词的统一工作。葛成勋、周颂声和洪式闾等人在医学教育、外科和细菌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奠定了北医发展的基础。
中期院长的影响
张黻卿、孙柳溪、徐诵明和吴祥凤等人在医学教育和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在生理学、外科和内科等领域。鲍鉴清在组织学和胚胎学领域的研究为我国的医学教育和科研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现代院长的影响
刘玉村院长在任期间,提出了“以人为本,员工至上”的办院理念,推动了医院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发展。杨尹默院长在任期间,提出了“一体两翼”战略布局,推动了医院在基础设施、空间拓展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等方面的发展。
北大医院历任院长在医院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早期的医学教育奠基人,到中期的重要学科带头人和现代的管理者,每一位院长都为医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医院在医学教育、科研和医疗服务等方面的不断进步。
北大医院成立于哪一年?
北大医院有哪些知名专家?
北大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拥有众多知名专家,以下是一些代表性专家及其专长:
内科系统
- 王广发:主任医师,教授,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擅长呼吸系统疑难疾病诊治。
- 刘梅林:主任医师,老年病内科主任,擅长冠心病、血脂异常、高血压等疾病的诊断治疗。
- 任汉云:主任医师,血液内科主任,擅长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系统肿瘤的诊断治疗。
- 赵明辉:主任医师,教授,肾脏内科主任,擅长肾脏病的诊断治疗。
- 张俊清:主任医师,内分泌科主任,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内分泌代谢疾病的诊断治疗。
外科系统
- 周利群:主任医师,泌尿外科主任,擅长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及腔内泌尿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
- 李简:主任医师,教授,胸外科主任,擅长肺癌、食管癌等疾病的微创手术治疗。
- 万远廉:主任医师,教授,普外科主任,擅长普外肿瘤、胃肠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
- 王贵强:主任医师,教授,感染疾病科主任,擅长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疾病的诊断治疗。
- 李淳德:主任医师,骨科主任,擅长颈、腰椎退行性疾患等骨科复杂疑难疾病的外科治疗。
妇儿系统
- 周应芳:主任医师,教授,妇产科主任,擅长微创手术、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妇科疾病的诊治。
- 张清友:主任医师,副教授,儿科主任,擅长儿童晕厥及相关疾病的诊治。
其他科室
- 杨柳:主任医师,眼科主任,擅长葡萄膜炎、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诊断治疗。
- 张凯:主任医师,副教授,泌尿外科副主任,擅长前列腺疾病的临床研究和诊疗。
- 王朝霞:主任医师,教授,神经内科主任,擅长神经肌肉病、帕金森病的诊治。
- 伊志强:主任医师,副教授,神经外科主任,擅长颅底外科及脑血管病。
- 张前进:主任医师,副教授,中医科主任,擅长中医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北大医院在医学领域有哪些重要研究成果?
北大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在医学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成果:
-
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4R”治疗理念:
- 研究团队提出了“缓解肿瘤、保留器官、重塑功能、完成生育”的“4R”理念,建立了“治-护-助-育”诊疗体系,并辐射全国。该成果显著提高了中国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治水平,提升了我国在妇科肿瘤生殖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
口腔硬组织修复材料的研发:
- 邓旭亮教授团队针对口腔领域存在的世界性难题,进行了全链条式创新研究及应用推广,取得了系列突破性成果。研究实现了补牙长久耐用、高效止疼、牙槽骨量明显增加,修复效果显著提升。
-
胃癌精准诊疗技术的创建与推广:
- 季加孚教授团队聚焦胃癌诊治的关键临床问题,开展系列多中心高水平临床研究,构建了综合治疗新模式,创立了胃癌围术期化疗国际标准,显著改善了胃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
基于改善围麻醉期器官保护和远期预后的精准管理策略:
- 王东信教授团队历经20余年,构建了降低围麻醉期脑、肺、肾等器官并发症的精准管理策略。该成果在国际上率先通过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建立,显著改善了患者康复和预后。
-
大气细颗粒物(PM2.5)参与呼吸系统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及相关拯救性措施:
- 王广发教授团队探讨了大气污染对呼吸健康影响的相关机制,揭示了交通相关大气污染对肺功能及慢性呼吸症状的影响,并提出了拯救性干预策略。
-
整群随机对照干预试验明确社区人群根除幽门螺杆菌的胃癌预防效果:
- 游伟程教授团队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和山东省临朐县卫健局等合作,开展了全球最大规模胃癌预防的整群随机对照干预试验,成功根除治疗组的胃癌发病率显著降低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