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简称“南昌一附医院”)是一家具有显著等级的综合性医院。以下是关于其医院等级、荣誉、科室设置、医生团队、科研成就和未来规划的详细信息。
医院等级
三级甲等医院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创建于1939年,是江西省医保定点医院。作为三级甲等医院,南昌一附医院在医疗技术、服务质量、科研能力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能够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
医院荣誉和成就
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
南昌一附医院是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医院文化工作先进单位和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先后荣获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二等奖等荣誉。这些荣誉不仅体现了医院在医疗领域的卓越表现,也反映了其在公共卫生和社会服务方面的贡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南昌一附医院在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近年来获批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4年更是获得了83项资助,资助金额高达3000万元。
这些科研项目的成功获批和资金支持,表明医院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科研实力。
医院科室设置
丰富的科室设置
南昌一附医院设有多个临床和医技科室,包括消化内科、心血管科、肾内科、内分泌科、血液科、呼吸科、神经内科、感染科、老年医学科等。科室的多样性和全面性使得医院能够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医院拥有1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如消化内科、烧伤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疼痛科、急诊科等。这些重点专科在各自领域内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影响力,能够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医生团队
专家团队介绍
南昌一附医院汇聚了众多经验丰富的医疗专家,他们在各自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例如,神经内科的杨东主任医师、骨科的好评率达到了99%。
强大的专家团队为医院提供了高水平的专业医疗服务,确保了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科研成就
科技成果
南昌一附医院在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近年来获得了多项江西省科学技术奖。例如,2023年度有6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这些科技成果不仅提升了医院的科研水平,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未来科研规划
医院将继续加大科技投入,优化科研环境,完善科研激励机制,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力争在医学科技领域取得更大突破。通过持续的科研投入和创新,南昌一附医院有望在未来进一步提升其科研能力和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多的创新治疗方案。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具有显著的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能力。医院在全国和省级的多项荣誉和奖项中表现突出,科室设置齐全,专家团队强大,科研成就显著。未来,医院将继续通过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提升其在医学领域的综合实力。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有哪些特色科室?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拥有众多特色科室,以下是一些重点科室及其特色: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 消化内科:擅长胰腺疾病、功能性胃肠病等。
- 烧伤科:在烧伤治疗和创面修复方面具有全国领先地位。
-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癌等疾病的诊治。
- 神经外科:在颅脑肿瘤、脑血管疾病手术方面经验丰富。
- 疼痛科:以微创治疗为特色,擅长颈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慢性疼痛性疾病的治疗。
- 急诊科:具备处理各类急危重症的能力。
- 心脏大血管外科:开展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等手术。
- 重症医学科:提供高水平的多器官功能支持。
- 康复医学科:专注于功能障碍的评估与康复。
- 普外科:涵盖肝胆胰、胃肠等多个领域。
- 胸外科:擅长心胸外科疑难疾病的手术治疗。
- 骨科:在骨外科疑难病症的诊断治疗方面具有优势。
其他特色科室
- 甲状腺外科:专注于甲状腺良恶性疾病的规范化、微创化诊治。
- 中医科:提供中西医结合治疗。
- 整形美容科:开展各类整形美容手术。
- 皮肤科:在皮肤疾病诊疗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 妇产科:提供全面的妇产医疗服务。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医学领域有哪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医学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成果:
-
幽门螺杆菌促进胃黏膜恶性转化的分子机制:
- 主要完成人:谢川、李年双、胡奕、舒徐、祝荫
- 项目简介:该研究阐明了幽门螺杆菌(Hp)诱导胃上皮细胞基因组不稳定、促进胃黏膜增殖-凋亡失衡及胃癌细胞侵袭迁移的分子机制,为降低我国Hp感染率和胃癌发病率、制定有效的胃癌一级预防策略奠定了理论基础。项目共发表SCI论文18篇,被国内外权威期刊累计他引达558次。
-
非小细胞肺癌免疫微环境调控机制与个体化精准诊疗方案建立及应用:
- 主要完成人:李勇、王勇、陈丽、罗辉、刘琴、郭宇玲、钱肖颖、符碧琪
- 项目简介:该研究针对制约NSCLC个体化精准免疫、靶向及放射诊疗的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构建了NSCLC个体化精准诊治新方案,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研究成果发表论文26篇,SCI收录13篇,制定专家共识、指南4项。
-
胸部手术多模式镇痛理论体系的建立与推广应用:
- 主要完成人:陈世彪、章扬、占燕平、张桦、刘伟成、闵佳、刘婧迪、陶哲、郑小兰、熊梦莹
- 项目简介:该研究率先在全球范围建立了以超声引导下的胸部神经阻滞为核心的多模式胸部手术镇痛理论和技术体系,并广泛推广至国内外。团队共发表了20篇学术论文,其中14篇被SCI收录,获得了1项国家发明专利和8项实用新型专利。
-
Knosp4级垂体瘤分型的提出:
- 主要研究者:洪涛教授团队
- 项目简介:该研究通过对Knosp4级垂体瘤的生长通道、肿瘤在海绵窦各腔隙中的分布情况及其与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的局部解剖关系的分析,创造性地提出了Knosp4级垂体瘤的新分型,并针对不同分型的肿瘤采用不同的手术策略,显著提高了肿瘤全切率。
-
猴痘病毒F13蛋白的药物开发与筛选:
- 主要完成人:胡锦芳主任团队
- 项目简介:该研究首次重点关注猴痘病毒F13蛋白的药物开发与筛选工作,发现三种已上市抗病毒药物(Glecaprevir、Dolutegravir和Bictegravir)可重定向作为猴痘病毒的新候选治疗药物,为抗猴痘病毒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
14天伏诺拉生联合低剂量及高剂量阿莫西林的二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多中心研究:
- 主要完成人:胡奕、张振玉、王芬、庄坤等
- 项目简介:该研究在Lancet Microbe杂志发表,评估了伏诺拉生联合阿莫西林二联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及安全性,支持了应用低剂量阿莫西林联合伏诺拉生二联方案根除Hp,该成果可推广至我国其他地区的人群。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2020年的抗疫过程中有哪些突出表现?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展现了卓越的表现,以下是其在抗疫过程中的突出贡献:
诊疗经验的总结与分享
- 江西诊疗经验的形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抗疫过程中,针对新冠肺炎(COVID-19)的诊疗,总结并梳理出了一套具有江西特色的经验。这些经验涵盖了诊断鉴别、核酸检测采样、病情进展预判、抗病毒治疗、抗细菌真菌感染、糖皮质激素使用、免疫调节治疗、氧疗与呼吸支持、营养支持治疗、心理干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风险评估与预防、中医辨证施治以及出院管理等多个方面,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防控与救治体系的建立
- 迅速部署疫情防控:在疫情初期,医院迅速研判疫情形势,制定了适合综合医院的院感防控方案,并成立了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和专家救治小组。同时,紧急调配防护物资和抢救设备,确保了防控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 完善救治体系:医院积极推动省-市-县三级救治体系的完善,明确了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救治责任,并提出了“分类分区”救治策略,有效提高了救治效率和质量。
医疗团队的组建与支援
- 组建专业医疗团队: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迅速组建了一支由重症医学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等专业科室组成的医疗团队,负责全省新冠肺炎重型及危重型患者的救治工作。团队成员包括多名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和医护人员。
- 驰援湖北医疗队:在接到紧急号召后,医院迅速响应,整建制派出141名医疗队员组成驰援湖北医疗队,前往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Z14重症病区支援。医疗队收治了61名患者,其中包含危重型患者1人和重型患者27人,为武汉的疫情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研与技术创新
- 科研攻关项目的承担:医院承担了江西省首个新冠疫情防控应急科研攻关项目,致力于优化和评价2019-nCoV肺炎的综合诊疗方法,并评估重症发生的危险因素。这一项目的成功实施,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科研支持。
- P3实验室的建设:在疫情期间,医院积极筹建P3实验室,为开展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实验研究提供了重要设施,进一步提升了医院的科研能力和疫情防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