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县是青海省的一个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以下是关于西宁县的详细介绍,包括其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经济状况和旅游资源等信息。
位置境域
地理位置
- 西宁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及其三条支流的交汇处,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
- 该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市区海拔约2261米,呈东西向条带状分布。
气候条件
- 西宁属于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年均温为5.5℃,年降水量约为500毫米。
- 夏季平均气温在17~19℃之间,气候宜人,是消夏避暑胜地,有“中国夏都”之称。
历史沿革
古代历史
- 西宁地区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地,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生产、生活。
- 西汉时设军事和邮传据点西平亭,神爵初属金城郡临羌县,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设立西平亭,这是西宁建制之始。
中世纪历史
- 东汉建安中置西平郡,治西都县(今西宁市)。
- 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升为鄯州,隋唐两代在鄯州、西平二名间反复更改。
近现代历史
- 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改为西宁州,至此“西宁”之称始于见史。
- 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正式建省,治西宁县,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以省垣周围正式成立西宁市。
现代发展
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9月8日成立市人民政府,为青海省辖市。2018年12月21日,西宁被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列入“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经济状况
经济总量
2023年,西宁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801.1亿元,同比增长8.6%,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4个和3.3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
- 第一产业增加值为65.06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为692.59亿元,增长14.0%;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043.48亿元,增长5.8%。
- 工业总产值迈上两千亿台阶,一批大型企业落地西宁,三大产业集群规模持续扩大。
经济增长
- 规模以上工业连续36个月保持在20%以上的快速增长,光伏产业产值对全市工业贡献达到232.6%。
- 社会研发活力逐步成长,2023年全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9.95亿元,增长13.4%。
旅游资源
主要景点
- 塔尔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以其宏伟的建筑、精美的壁画和雕塑闻名。
- 青海湖:中国最大的咸水湖,四周环山,湖水清澈碧绿,景色壮美。
- 东关清真大寺:西北地区四大清真寺之一,建筑风格独特,环境整洁肃静。
- 西宁野生动物园:青藏高原唯一的、海拔最高的大型综合野生动物园。
- 丹噶尔古城:素有“茶马商都”之美称,古城规模宏大,历史文化厚重。
文化活动
- 塔尔寺法会:每年举办盛大的法会,吸引大量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和观赏。
- 青海湖国际自行车赛:每年夏季举办的国家级自行车赛事,展示了青海湖的自然风光和骑行文化。
西宁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气候宜人,历史悠久,经济发展迅速,旅游资源丰富。其主要景点包括塔尔寺、青海湖、东关清真大寺、西宁野生动物园和丹噶尔古城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览。
西宁县的历史沿革
西宁县是青海省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县份,其历史沿革反映了该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变迁和发展。以下是西宁县历史沿革的详细信息:
西宁县的设立与早期历史
- 明朝时期:西宁县得名于明朝时陕西行都指挥使司设置的西宁卫。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西宁州改为西宁卫,这是西宁县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 清朝时期: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省西宁卫,置西宁府及西宁、碾伯二县。这一时期,西宁县作为西宁府的一部分,进一步巩固了其在青海地区的行政地位。
民国时期的变革
- 民国十八年(1929年):国民政府设立青海省,改碾伯县为乐都县、析置民和县,增设互助县。这一时期,西宁县仍然是青海省的重要组成部分。
-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析西宁县城区置西宁市。次年,因与西宁市同名,西宁县改名湟中县。
新中国成立后的调整
- 1978年:从湟中县析置平安县,设置海东地区,辖民和、乐都、湟中、湟源、平安县和互助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 1999年:湟中县、湟源县划归西宁市管辖,进一步优化了青海省的行政区划布局。
西宁县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西宁县是青海省西宁市的一个市辖区,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独特,以下是对其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详细介绍:
地理位置
- 地理位置:西宁市位于青海省东部,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处湟水及其三条支流的交汇处。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0°52′ - 101°54′,北纬36°13′ - 37°28′之间,总面积7660平方千米,市区面积476.5平方千米。
- 行政区划:西宁市下辖五区、二县及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五区包括城中区、城东区、城西区、城北区和湟中区;二县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和湟源县。
自然环境
- 地形地貌:西宁地势呈东西向条带状,西南高、东北低,四周群山环抱,湟水河穿城而过。市区海拔2261米,属典型的高原城市。
- 气候特征:西宁属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全年平均日照时数2510.1小时,年平均气温5.5℃。夏季平均气温在17~19度之间,气候宜人,是消夏避暑胜地,享有“中国夏都”之美誉。
- 水文资源:西宁水资源丰富,湟水河及其支流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此外,西宁还拥有“三江之源”和“中华水塔”的美誉,黄河、长江、澜沧江均发源于此。
- 植被覆盖:近年来,西宁市大力推进城乡绿化建设,南北山绿化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目前,西宁市的森林覆盖面积已达到340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6%。
- 野生动物:西宁野生动物园位于城市内部,展出有全国最大的雪豹人工繁育种群、最大的黑颈鹤人工繁育种群和世界唯一普氏原羚人工繁育种群。此外,西宁周边地区还栖息着多种珍稀野生动物,如白唇鹿、雪豹、荒漠猫等。
西宁县的经济发展状况
西宁县是青海省西宁市下辖的一个县,近年来,西宁县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以下是对其经济发展状况的详细介绍:
经济总体概况
西宁县作为西宁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发展与西宁市整体经济形势密切相关。根据西宁市政府发布的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西宁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371.96亿元,同比增长3.0%,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农业发展
西宁县的农业发展稳中有进,2024年前三季度,西宁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4.12亿元,同比增长4.1%。西宁县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加强灾情监测、预判分析,全力做好汛期秋收抢收。全市实现第一产业总产值70.9亿元,同比增长4.1%。
工业发展
西宁县的工业经济保持增长态势,2024年前三季度,西宁市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57.66亿元,同比增长3.7%。西宁县积极应对国内外市场超预期因素冲击,千方百计增加工业产品产量,持续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布局新兴产业,不断扩充制造门类。新型显示产业园等26个亿元以上项目落地,建成全国首个绿电铝车轮制造基地。
服务业发展
西宁县的服务业也在持续恢复和发展,2024年前三季度,西宁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70.18亿元,同比增长2.6%。西宁县全力促进服务业恢复发展,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增长2.5%,公路运输总周转量增长3.9%,举办金秋房博会等系列活动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重点项目与投资
西宁县在重点项目与投资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2024年,西宁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3%,争取“两重”资金51.8亿元、支持项目96个。西宁县积极引进消费新业态、培育新场景,实施“以旧换新”补贴行动,撬动消费157.2亿元。
生态环境保护
西宁县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建成61个湟水“山水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37.8%。国家植物园创建扎实推进,甘河城市郊野公园开园运营。河湖长制、林草长制协同共治,完成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黄河警示片反馈问题年度整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