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疫苗在中国的普及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成就,标志着中国在预防和控制乙肝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以下是关于乙肝疫苗在中国普及时间的详细信息。
乙肝疫苗在中国的普及时间
1992年开始普及
- 政策实施:1991年10月25日,卫生部颁发了《全国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实施方案》,规定从1992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乙肝疫苗接种工作。
- 目标群体:政策首先针对新生儿和学龄前儿童,通过三年时间实现这些群体的乙肝疫苗免疫接种率达到85%。
2002年纳入计划免疫
- 免费接种:2002年,乙肝疫苗被正式纳入计划免疫,疫苗免费,但家长仍需支付少量接种费。
- 全面推广:到2005年,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已达到99.6%,首针及时接种率达95.6%。
2006年起全面免费接种
- 免费政策:2006年8月之后,国家确定乙肝疫苗为免费疫苗,所有新生儿和学龄前儿童均可免费接种。
- 社会效益:这一政策显著降低了乙肝病毒携带率和乙肝的发病率,特别是5岁以下儿童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从1992年的9.75%降至2014年的不到1%。
乙肝疫苗普及的背景和影响
乙肝流行情况
- 高流行率:在乙肝疫苗接种政策实施之前,中国是HBV感染高流行区,1979~1980年和1992年两次全国病毒性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全人群HBsAg流行率分别为8.83%、9.75%,估算我国有将近1.2亿人为HBV感染者。
- 公共卫生挑战:乙肝的高流行率对公共卫生构成了重大挑战,特别是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途径。
疫苗接种效果
- 显著下降:通过大规模的疫苗接种,中国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从1992年的9.75%显著下降至2014年的7.18%,乙肝病毒感染者大幅下降。
- 国际认可:2012年,中国实现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制定的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控制在2%以下的目标,实际已降至1%以下。
乙肝疫苗的未来展望
持续改进
- 新型疫苗研发:科研人员仍在持续探索,以期进一步提高疫苗的效能、延长其保护时效,并扩大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可及性。
- 加强接种:特别是针对高危人群和免疫功能低下者的加强免疫,以进一步降低乙肝病毒的传播风险。
全球合作
- 国际经验:中国的乙肝防控经验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特别是在疫苗接种和推广方面。
- 全球目标: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需要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包括疫苗的研发和推广。
乙肝疫苗在中国的普及是一个历史性的成就,标志着中国在预防和控制乙肝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政策实施、技术引进和国际合作,中国成功地降低了乙肝病毒的传播率和感染率,为公共卫生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未来,随着疫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推广范围的扩大,乙肝疫苗有望在全球范围内发挥更大的作用。
乙肝疫苗需要接种几针
乙肝疫苗的接种次数因人群而异,以下是不同人群的接种建议:
常规接种程序
- 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针,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二针和第三针,共3针。
- 儿童和青少年:未接种或未完成全程接种的,应按照0、1、6个月的程序补种3针。
- 成人:无乙肝疫苗接种史和HBV感染史的成人,建议按照0、1、6个月的程序接种3针;有感染HBV高风险因素的≥60岁成人也应接种3针。
特殊情况
- 早产儿及低体重儿:出生12小时内尽早接种第一针,满1月龄后按0、1和6个月程序完成3针免疫,共4针。
- 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可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和针次,如再接种1针60μg或3针20μg乙肝疫苗,共需4~6针。
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是哪些人群
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人群:
-
新生儿:
- 所有新生儿都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以预防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
-
婴幼儿和儿童:
- 未接种乙肝疫苗的婴幼儿和儿童应进行补种,确保其在免疫系统发育完善前获得保护。
-
高危人群:
- 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或体液的人员、静脉吸毒者、免疫功能低下者(如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者)、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家庭成员或***等。
-
成年人:
- 所有18~59岁无乙肝疫苗接种史和HBV感染史者应接种乙肝疫苗。
- 有感染HBV高风险因素的≥60岁成人应接种乙肝疫苗。
- 无感染HBV高风险因素的≥60岁成人可接种乙肝疫苗。
-
其他人群:
- 旅行者,尤其是前往乙肝流行国家和地区的人。
- 糖尿病患者、HIV感染者、其他类型肝炎患者等免疫力较弱的人群。
乙肝疫苗的常见副作用及处理方式
乙肝疫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手段,大多数人接种后不会出现严重的副作用。然而,了解常见的副作用及其处理方式对于接种者及其家属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乙肝疫苗的常见副作用及处理方式:
常见副作用
-
局部反应:
- 注射部位红肿、疼痛或硬结:这是最常见的副作用,通常在接种后24小时内出现,持续几天后会自行缓解。处理方法包括保持注射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摩擦和感染,可以使用冷敷来缓解疼痛和肿胀。
-
全身反应:
- 发热:部分接种者可能会出现低热,通常在37.5°C至38.5°C之间,发热一般在接种后1至2天内出现,持续时间较短。处理方法包括适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烧药物,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 乏力与不适:接种后个别人士可能会感到乏力和全身不适,这种感觉通常在几天内会好转。建议适当休息,避免剧烈活动。
- 肌肉酸痛:接种后,部分人可能感觉到接种臂部肌肉的酸痛,通常在几天内会缓解。
-
过敏反应:
- 极少数情况下,接种者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等。若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如呼吸急促、喉咙肿胀等),应立即寻求医疗帮助。
-
胃肠道反应:
- 少数人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处理方法包括保持清淡饮食,避免油腻和辛辣食物。
处理建议
- 局部护理:若接种部位出现红肿或疼痛,可以用冷敷法来缓解。用干净的毛巾包裹冰块,轻轻敷在接种部位,每次10-15分钟,间隔1小时进行一次。
- 退烧药物:如果接种后出现低热,可以适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烧药物来缓解。务必遵循医生或药品说明书的剂量建议。
- 保持休息:接种后感到疲乏或不适时,建议适当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以帮助身体更好地恢复。
- 观察反应:对于接种后的不适反应,建议进行持续观察,若症状持续超过几天或加重,应及时就医。
- 咨询医生:如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或其他异常情况,及时联系接种医生或寻求急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