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燕赵南大街109号,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原名净观寺,隋朝改名解慧寺,唐开元年间玄宗诏令天下州郡各建一大寺,以纪年为寺号,更名为开元寺。
寺内现存主要建筑为三门楼、天王殿、须弥塔、钟楼和法船殿遗址。其主殿在后,钟楼、须弥塔于殿前左右对峙的布局则是唐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典型实例,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门楼位于寺院最南端,建于唐如意年间(692年),是出入开元寺必经之路口。三门楼石柱上有唐大历十二年(777年)藁城主簿李宥撰写的《解慧寺三门楼赞并序》及宋、金等后代人留下的多处题记和线刻画,是研究唐代建筑艺术、雕刻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须弥塔,又称“开元寺塔”或“须弥塔”,因风格与西安大雁塔、小雁塔相似,故有“正定雁塔”之称。须弥塔是一座砖石结构九级密檐式方塔,塔高42.5米,平面呈正方形,共九级,通体为砖石结构。下面为石砌方座,底层四角有八尊石雕力士像。正面有一拱门,塔内为中空筒状上下敞通,无台阶登攀。各层正面有方门,四角悬挂风铎,顶部有葫芦形的塔刹。
钟楼是一座两层楼阁,可以登上去,但台阶实在陡峭得很。在二楼可以看到屋顶的木结构和那口大钟。钟楼的屋檐四角也悬有风铃,和正定的其他几座寺庙一样,这里的风铃的铃舌也是四瓣心形的,非常漂亮。这是河北省现存年代最早的一座木结构钟楼,也是北方时代较早的一座。
开元寺于2022年2月被发现遗迹现象326处,出土可复原器物7000余件,是研究唐代建筑艺术、雕刻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截至2022年2月,开元寺先后发现遗迹现象326处,出土可复原器物7000余件。
开元寺于2024年9月被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议:开元寺作为一处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建筑艺术,是了解唐代佛教文化的重要场所。游客可以在此欣赏到唐代木结构建筑的独特风格,感受古代佛教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