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世纪
血液透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1854年,苏格兰化学家Thomas Graham首次提出了“透析”(dialysie)的概念,他通过实验观察到晶体物质可以通过半透膜进行弥散,从而开辟了渗透学说。这一发现被认为是现代透析技术的开端,Thomas Graham也因此被称为“现代透析之父”。
1913年,美国的John Abel及其团队设计并制造了第一台用于动物的血液透析设备,该设备使用火棉胶制成的管状透析器和水蛭素作为抗凝剂。尽管由于技术和设备的限制,这一时期的透析治疗并未得到广泛应用,但它为后来的血液透析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1924年,德国的Georg Haas首次将透析技术应用于人类,同样采用了火棉胶制成的管状透析器和水蛭素抗凝。然而,由于经费问题,Haas的研究未能继续深入。1928年,肝素的发现为透析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Haas随后将肝素应用于透析患者,但由于制剂不纯,其应用受到了限制。
20世纪30年代,肝素的提纯技术得到了改进,使其更适合在临床中使用,从而推动了血液透析技术的进步。1940年代,荷兰的Willem Johan Kolff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设计出了转鼓式人工肾,这一创新被称为人工肾技术的先驱。
1960年,美国的Quinton和Scriboner发明了动静脉外瘘技术,这一技术建立了动静脉的持续血液循环,成为血管透析通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此后,血液透析技术迅速发展,透析设备和水处理设备不断改进,使得透析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现代,血液透析已经成为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手段。世界上已有记录的最长透析龄超过50年,显示出透析技术的巨大进步和患者的顽强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