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过缓是指成人静息心率低于60次/分,可能由生理因素(如运动员、睡眠状态)或病理因素(如心脏病、甲减、药物副作用等)引起。治疗需根据病因和症状选择观察、药物或起搏器植入,关键点在于及时评估是否存在晕厥、乏力等危险信号。
一、常见原因
- 生理性因素:健康人群(如运动员、老年人)、睡眠时心率自然降低,通常无症状且无需干预。
- 病理性因素:
- 心脏疾病:窦房结功能障碍、心肌梗死、房室传导阻滞等,可能导致严重心动过缓甚至心脏骤停。
- 全身性疾病:甲减、高钾血症、低温或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过量)可抑制心率。
二、核心治疗方法
- 无症状观察:生理性或轻度心动过缓(50-60次/分)无不适时,仅需定期监测。
- 药物治疗:急性发作可使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临时提升心率,但长期效果有限。
- 起搏器植入:适用于心率<40次/分、反复晕厥或药物无效者,尤其是病窦综合征或严重传导阻滞患者。
三、日常管理与预防
- 病因控制:如纠正甲减、调整药物剂量或治疗原发心脏病。
- 生活习惯:避免情绪激动、保持规律作息,监测心率变化,警惕头晕、黑矇等危险症状。
心率过缓的干预需个体化,及时就医评估是关键。生理性情况无需焦虑,但病理性心动过缓需专业诊疗以避免猝死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