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以下是关于痢疾的详细介绍:
病因
- 外感时邪疫毒:外界的致病邪气,如痢疾杆菌等,侵袭人体,引发疾病。
- 饮食不节:食用不洁食物、生冷食物或暴饮暴食等,损伤脾胃,导致肠道功能失调,易引发痢疾。
症状
- 大便异常:大便次数增多,常伴有脓血便,颜色可鲜红、暗红或紫黑,质地黏稠腥臭,也可能是赤白清稀,白多赤少。
- 腹痛:腹部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胀痛、绞痛或隐痛。疼痛常伴有肛门坠胀感,排便后里急后重感可暂时减轻,但不久后又会出现。
- 全身症状:可伴有发热、寒战、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并发症。
检查
-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对急性细菌性痢疾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 粪便常规:通过冷盐水灌肠或肛门指检取大便,有脓血黏液便,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
- 粪便细菌培养:粪便培养阳性是确诊的依据。取脓血部分及时送检和早期多次送检均有助于提高细菌培养阳性率。
治疗原则
- 辨证论治:根据病证的寒热虚实确定治疗原则,如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宜清温并用,虚实夹杂宜攻补兼施。
- 调气和血:可用于痢疾的多个证型,在辨证治疗过程中,始终应顾护胃气。同时注意忌过早补涩,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等。
预防与护理
- 预防: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食物,不喝生水,饭前便后要洗手,避免接触痢疾患者及其排泄物。
- 护理:发作时可适当禁食,待病情稳定后,给予清淡、易消化食物,如米粥、面条等,忌食油腻、辛辣、生冷食物。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