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青少年长期吃白果可能导致中毒、肠胃损伤及神经系统问题,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白果虽有一定药用价值,但含天然毒素(如白果酸、氰甙),青少年代谢能力较弱,长期或过量食用易引发呕吐、抽搐、过敏等不良反应,需严格控制摄入量并避免生食。
-
中毒风险高
白果中的毒素(如4'-甲氧基吡哆醇)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青少年食用后1-12小时内可能出现头晕、抽搐、呼吸困难等症状。年龄越小,中毒概率越高,严重时需紧急就医。 -
肠胃负担加重
长期食用会刺激胃肠道,导致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甚至引发慢性消化不良。未充分加热的白果毒性更强,可能损伤消化黏膜。 -
过敏与皮肤反应
白果外皮和胚芽含致敏成分,接触或食用后可能引发皮炎(红肿、瘙痒),青少年免疫系统较敏感,过敏风险更高。 -
发育影响
毒素积累可能干扰营养吸收,影响生长发育。部分案例显示,过量摄入会抑制维生素B6活性,导致神经功能异常。
安全提示:若需食用,务必煮熟去芯,每日不超过5粒;出现不适立即停用并就医。家长应监督饮食,避免青少年自行采食路边白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