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狗咬后肿胀需立即用肥皂水冲洗伤口15分钟,并观察是否出现发热、红肿扩散或关节僵硬等症状,这些可能是感染的信号。若伤口较深、位于头面部或出现异常症状,必须24小时内就医接种狂犬疫苗和破伤风针。
用流动清水和肥皂交替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可清除80%以上的病毒和细菌。冲洗时适当挤压周围组织帮助排出污染物,但避免直接触碰伤口内部。完成基础处理后用碘伏消毒,保持伤口开放不要包扎,厌氧菌在密闭环境中繁殖更快。
肿胀程度与咬伤深度直接相关。浅表划伤通常局部轻微红肿,48小时内逐渐消退;深至肌肉层的伤口会伴随明显胀痛和皮下淤血。若肿胀在24小时后持续扩大,或出现跳痛感、皮肤发亮,提示可能发生蜂窝组织炎。儿童被咬后肿胀反应往往比成人更剧烈,但这不绝对代表感染风险更高。
观察体温变化至关重要。被咬后3天内出现持续低烧(37.5-38.5℃)或突发高烧,都可能是全身性感染的先兆。特别注意夜间体温升高情况,此时免疫系统活跃更易出现反应。若同时伴有咬伤部位淋巴结肿大(如手被咬后腋下淋巴结肿痛),需立即进行血常规检查。
关节活动度是隐蔽指标。手指、脚踝等关节处被咬后,若24小时后出现弯曲困难或活动时剧痛,可能提示肌腱或滑膜感染。测试方法:轻轻尝试伸直或弯曲受伤部位,比较与对侧健康关节的差异。狂犬病早期也会出现伤口周围麻木刺痛感,这种异常感觉会向中枢神经蔓延。
特殊部位咬伤需升级处理。面部伤口因血供丰富更易肿胀,但感染风险反而较低;而手掌、足底等角质层厚的部位,细菌容易在深层繁殖。被未接种疫苗的狗咬伤后,即使伤口微小也要完成全程狂犬疫苗接种。孕妇和免疫缺陷者被咬后,建议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记住:任何动物咬伤都不存在"绝对安全"的情况。即使家养犬接种过疫苗,破伤风杆菌感染风险依然存在。肿胀消退后仍需持续观察2周,狂犬病毒潜伏期可能长达数月。当出现恐水、怕风或异常躁动时,立即就医已错过最佳干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