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寒抑郁(冬季情绪低落)是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尤其常见于日照减少、气温骤降的季节。中医认为阳气不足或寒邪内侵会引发情绪失衡,而现代医学则将其归因于光照不足导致的神经递质紊乱。多数人通过调整作息、增加光照和适度运动可自然缓解,但若症状持续加重需及时就医。
冬季日照时间缩短会直接影响大脑分泌的褪黑素和血清素水平,前者增多导致嗜睡乏力,后者减少引发情绪低落。寒冷环境下户外活动减少,社交隔离感增强,进一步放大了负面情绪。中医视角下,这类症状多与“阳虚”或“心寒”相关,表现为手脚冰凉、精神萎靡、兴趣减退,需通过温阳散寒(如艾灸、泡脚)或中药调理(如紫苏、四逆汤)改善体质。
应对回寒抑郁的关键在于主动干预:每天保证30分钟以上的自然光照,优先选择上午时段;饮食中增加富含维生素D的鱼类、蛋黄,避免过量摄入甜食;坚持快走、瑜伽等低强度运动以促进内啡肽分泌。若情绪持续低落超过两周,或伴随失眠、食欲紊乱、消极念头,建议寻求专业心理或中医辨证治疗。
冬季情绪波动如同身体对寒冷的自然反应,无需过度焦虑,但也不可轻视。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必要时借助医学手段,便能平稳度过这段“心理低气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