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免肝病,即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一种由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肝脏细胞导致的慢性疾病,表现为肝脏炎症和损伤。这种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类型。
病因
自免肝病的具体病因尚不明确,但可能与遗传易感性、病毒感染、药物和环境因素有关。病毒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可能通过“分子模拟”机制激发免疫反应,导致自身免疫性肝病。
症状
自免肝病症状多样,包括乏力、黄疸、腹痛、瘙痒、食欲不振等。早期患者可能出现肝脾肿大、蜘蛛痣等症状,晚期则可能发展为肝硬化,伴随腹水、肝性脑病等严重表现。还可能出现肝外症状,如发热、关节炎、闭经、牙龈出血等。
诊断方法
自免肝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肝脏活检。实验室检查中,转氨酶升高、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和多种自身抗体阳性是典型表现,如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等。
治疗方法
自免肝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以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为主,如强的松、硫唑嘌呤等。若病情已发展为非活动性肝硬化失代偿期,则可能需要肝移植手术。
提示
自免肝病需要长期治疗,患者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避免病情复发或加重。若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