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明中的斗牛活动以舞春牛和掼牛两种形式并存,分别代表农耕文化与竞技精神的表达。舞春牛是融合舞蹈与祈福的农耕仪式,掼牛则是力量对抗的竞技活动,两者均体现东方斗牛的多元性。
第一,舞春牛起源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常见于立春或春节庆典。表演者身着牛形道具,模拟耕作动作,结合锣鼓、民歌等元素,展现对丰收的祈愿。这一活动在广西、湖南等地的壮族、侗族村落仍保留完整,其核心在于通过拟态舞蹈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第二,掼牛流行于中国西北及江南部分地区,尤其是回族传统中。参与者需徒手制服公牛,依靠技巧扭摔牛角使其倒地,考验力量与胆识。与西班牙斗牛不同,掼牛不伤害牛体,更注重“以智取胜”的东方哲学,例如嘉兴掼牛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文化内涵看,舞春牛与二十四节气紧密关联,反映古代天文历法对农业的指导作用;掼牛则源自游牧与农耕文明碰撞中的尚武精神,后演变为彰显勇气的民俗竞技。现代传承中,舞春牛多作为旅游文化表演项目,而掼牛因安全性改良,逐渐发展为规范化赛事。
两种斗牛形式均被不同地区、民族延续至今,说明东方文明对“牛”的崇拜既包含敬畏自然的柔性表达,也有征服自然的刚性能量。具体表现形式需结合地域传统辨别,但本质上都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鲜活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