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突降大雪与人工增雨密切相关,核心在于人工干预并非“制造降雪”,而是在自然降雪条件具备时通过播撒催化剂“锦上添花”。这场雪既缓解了4000万亩农田旱情、节省约10亿元灌溉成本,也因极端天气导致部分农业设施损毁,凸显人工影响天气的双面性。
人工增雪需满足严格自然条件。只有当云层已具备降水潜力时,通过飞机或火箭向云中播撒干冰、碘化银等催化剂,才能加速冰晶形成并增大降雪量。气象专家强调,人工增雪与自然雪物理性质完全相同,且催化剂用量极微,对人体和环境无害。
农业效益与灾害并存是典型特征。此次增雪使河南小麦返青拔节期获得关键水分,每亩节省25元灌溉费用,但部分未及时加固的葡萄棚、物流仓库因积雪超10厘米坍塌,暴露出防灾措施执行漏洞。政府虽提前3天发布预警,仍有农户因未投保或未割棚蒙受损失。
人工影响天气需科学评估风险收益比。河南此次作业通过空管协调、航班避让等保障安全,但极端天气频发背景下,需强化农业设施抗灾标准和保险普及。公众应正确理解“人工增雪”本质,既非万能亦非灾害主因,而是基于气象科学的精准调控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