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成霜”是一个汉语成语,指秋季清晨露水凝结成霜的自然现象,出自《诗经·国风·秦风·蒹葭》。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字面与引申含义
-
字面含义
直接描述清晨时分,因气温下降导致露水迅速凝结成霜的景象,常伴随芦苇等植物的青苍意象。
-
引申含义
-
时光流逝 :霜的凝结象征短暂与无常,常被引申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人生境遇 :在文学作品中,常比喻追求理想而不得的怅惘,如《蒹葭》表达对伊人(理想)的追寻却难以触及。
-
二、文化背景
-
节气关联
白露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孟秋与仲秋之间),此时气温下降明显,露水易凝结成霜,故得名。
-
文学意象
《蒹葭》通过“白露为霜”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自然意象。
三、相关诗词出处
全诗为《蒹葭》的开篇四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通过反复咏叹,表达了对远方伊人的思念与追寻,现多理解为对理想或情感的执着追求。
“白露成霜”既是自然现象的生动描绘,又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理,是中华文化中兼具美学价值与思想内涵的典型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