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和辽河分水岭是东北平原上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它决定了松花江与辽河两大水系的流向,并塑造了松嫩平原与辽河平原的独特地貌。这条分水岭由第四纪构造运动形成,呈西北—东南走向,海拔150—260米,是东北地区水文与农业分布的关键分界。
分水岭的形成源于晚更新世的地壳活动,东西向弧形隆起与南北向掀斜构造的复合作用使其成为松辽平原的脊部。北侧以湖泊沉积为主,南侧则覆盖冲积黄土,地貌上呈现波状起伏的平原特征,与南北两侧的松嫩平原、辽河平原浑然一体。
分水岭的地理意义不仅在于划分水系,还影响了区域生态与农业。北侧的松嫩平原多沼泽湿地,是重要的粮食产区;南侧的辽河平原则因河流冲积形成肥沃耕地,但汛期易受洪涝威胁。分水岭自身海拔较低,但足以阻隔两大水系,历史上曾引发学者对松花江是否南流并入辽河的争议。
提示:分水岭的构造活动至今仍在持续,其演变对东北平原的水资源分配和生态保护具有长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