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天祭祖、吃饺子、数九
冬至作为中国传统四大节气之一,兼具自然与人文内涵,其习俗因地域差异而丰富多样,主要包含以下几类:
一、祭天祭祖
-
祭天仪式
从周代起,帝王便在冬至日举行祭天仪式,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例如《周礼》记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明清时期,皇帝会亲自主持“冬至郊天”大典。
-
民间祭祖
普通百姓也会在冬至祭拜祖先,与元旦祭祖齐名。南方地区多以供奉祖先牌位、香炉和供品为主,北方部分地区则结合吃饺子的习俗进行祭祖。
二、饮食习俗
-
北方主流:吃饺子
饺子因形似元宝,象征财富与吉祥,故成为北方冬至必备食物。传说与“医圣”张仲景的“祛寒娇耳汤”有关,南阳等地保留“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
南方特色:吃汤圆或年糕
部分地区以汤圆(象征团圆)或九层糕(用糯米粉捏制吉祥动物)替代饺子。例如台湾地区用九层糕祭祖,同宗人聚首宴饮称为“食祖”。
三、数九消寒
从冬至开始计算“九九八十一天”,每九天为一个“九”,期间人们通过饮酒、聚会等方式驱寒消灾。文人雅士常以“花九件”餐具和九碟菜肴宴饮,形成独特习俗。
四、其他习俗
-
圆仔贴门(闽南地区)
潮汕等地冬至时用两个大圆仔贴门环,寓意团圆吉祥。
-
冻掉耳朵说
南方部分地区流传“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强调吃饺子的习俗重要性。
-
黄钟之乐
部分地区官府或民间会在冬至演奏“黄钟之律”(古琴曲),与民众同乐,场面热闹。
五、文化内涵
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点,既包含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如祭天祈福),也承载着家庭团聚、驱寒防疫的文化价值。其习俗演变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和谐生活的追求。
以上习俗展现了冬至作为“冬节”“亚岁”的双重属性,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又兼具地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