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可以查出脑积水吗

焦鲁霞
焦鲁霞 主任医师 妇产科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三甲
一般情况下,B超可以查出部分脑积水,但受多种因素影响,结果不一定准确。B超对胎儿和婴幼儿脑积水有一定诊断价值,不过对于成人脑积水,其诊断能力有限,且病情程度、检查设备及医生经验等也会影响结果。 1. 胎儿和婴幼儿:胎儿时期可通过超声检查测量侧脑室宽度等指标,判断有无脑积水可能。婴幼儿囟门未闭合,B超可经囟门检查,发现脑室扩大等脑积水表现。 2. 成人:成人颅骨较厚,B超难以穿透,对成人脑积水诊断价值不大,通常需借助CT、MRI等检查。 3. 病情程度:轻度脑积水时,脑室变化不明显,B超可能无法准确检测到异常。 4. 检查设备:设备分辨率低,图像不清晰,会影响医生对脑积水的判断。 5. 医生经验:经验丰富的医生能更准确地识别B超图像中的异常,提高诊断准确性。 B超在胎儿和婴幼儿脑积水的初步筛查中有一定作用,但受多种因素限制,不能单纯依靠B超确诊脑积水。对于成人脑积水,B超的诊断价值有限。当怀疑有脑积水时,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明确诊断。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相关推荐

孕期是否存在胎毒的说法

“胎毒”通常指新生儿皮肤红斑、脓疱等症状,医学上并无“胎毒”确切概念。传统观念认为“胎毒”是孕妇孕期内热之毒致新生儿皮肤问题,缺乏现代医学证据。现代医学指出,新生儿这些症状可能由皮肤感染、过敏、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等多种原因引起。孕妇孕期应均衡饮食、保证睡眠和良好心态。新生儿有皮肤问题要及时就医,勿盲目信“胎毒”自行处理。

科普文章 2025-03-01

孕期是否有胎毒的说法

胎毒通常指婴儿脂溢性皮炎、湿疹等皮肤问题,医学上一般无“胎毒”概念,孕期有无“胎毒”要分情况。传统观念认为“胎毒”是胎儿在母体积攒的热毒,宝宝出生会有皮肤问题,还会祛“胎毒”;现代医学则认为宝宝皮肤问题与遗传、环境、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孕期要科学对待,均衡饮食、保证睡眠与运动。宝宝有皮肤问题应及时就医,勿盲目信“胎毒”。

科普文章 2025-03-01

普通B超能否排除胎儿畸形

普通B超可检测部分胎儿畸形,但无法完全排除所有畸形。它能发现无脑儿、脊柱裂等明显结构畸形,不过存在局限。其分辨率低,难以清晰显示多指(趾)等微小畸形;胎儿位置会影响图像质量,导致部分部位畸形难发现;且无法检测先天性听力障碍等功能异常。大排畸时,四维超声等精准检查准确性更高。因此,孕妇应遵医嘱做精准检查及相关筛查。

科普文章 2025-03-01

胎位臀位是否容易造成羊水破

胎位臀位比头位更易造成羊水破。原因在于臀位胎儿先露部位不规则,不能与骨盆入口紧密衔接,致使前羊膜囊压力不均、胎膜受力不同,增加胎膜早破几率。羊水破后还可能引发脐带脱垂、早产、感染等严重后果,危及胎儿和母体健康。孕妇产检发现臀位时,需遵医嘱处理,以降低不良情况发生风险。

科普文章 2025-03-01

双胞胎共用一个胎盘是否有危险

双胞胎共用一个胎盘存在一定危险,程度因情况而异。可能出现双胎输血综合征,使受血儿心脏负担加重、供血儿贫血;可引发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影响胎儿发育;会造成胎儿窘迫,危及生命;还会增加早产风险。鉴于此,孕妇孕期要密切产检,监测胎儿发育和胎盘功能,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以保障母婴安全。

科普文章 2025-03-01

孕晚期看片会导致胎盘早剥吗

孕晚期看片不一定导致胎盘早剥。胎盘早剥常见诱因有血管病变、机械性因素等,看片不在其中。看片可能引起孕妇情绪波动、血压升高,还可能引发子宫收缩等生理反应,增加胎盘早剥风险,但因个体对刺激反应和耐受程度不同,并非必然。总之,二者没有必然联系,孕晚期孕妇要保持良好状态,避免过度刺激,不适及时就医。

科普文章 2025-03-01

怀孕1个多月是否需要保胎

怀孕1个多月不一定需要保胎,是否保胎需结合孕妇自身状况、胚胎发育情况、有无不良孕史等因素判断。若孕妇无不适、胚胎发育正常、无不良孕史,通常无需保胎;反之则可能需采取保胎措施。总之,怀孕1个多月是否保胎要综合考量,孕妇应定期产检,出现异常及时就医,由医生判断并制定方案,保障孕期安全。

科普文章 2025-03-01

孕28周没有胎动是否是脑瘫

孕28周没有胎动不一定是脑瘫,可能是正常现象,也可能是其他问题。正常现象如胎儿睡眠、孕妇腹部脂肪厚感知不明显;也可能是胎儿缺氧,由脐带绕颈等导致;还可能是胎停育。胎动消失与脑瘫无必然联系。孕妇感觉不到胎动别过度焦虑,可尝试唤醒胎儿,若长时间无胎动需及时就医检查,以明确胎儿状况。

科普文章 2025-03-01

孕28周没什么胎动是否是脑瘫

孕28周没什么胎动不一定是脑瘫。胎动减少原因多样,可能是正常生理现象,因每个胎儿活动规律有差异;也可能是胎儿处于20 - 40分钟的睡眠周期;还可能是胎盘功能异常、脐带绕颈等致胎儿缺氧。而脑瘫主要与孕期感染、早产等因素有关,不能仅依据胎动少判断。当胎动异常减少,应及时就医检查确定胎儿健康,勿仅凭单一症状定论。

科普文章 2025-03-01

胎位不正是否与睡姿有关

胎位不正与睡姿不一定有直接关系,其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胎儿大小、母体子宫形态、羊水多少、多胎妊娠等都会影响胎位,如胎儿过大或过小、子宫发育异常、羊水过多或过少、多胎妊娠时都易出现胎位不正。虽然睡姿一般不直接导致胎位不正,但不良睡姿或影响孕妇血液循环。孕妇不必过度纠结睡姿与胎位关系,保持良好习惯和正确睡姿有益,胎位不正应及时就医。

科普文章 2025-03-01

怀孕16周可以引产吗

怀孕16周一般可以引产,但要谨慎。若因胎儿严重畸形、孕妇患严重疾病等医学原因或特殊情况可引产。不过此时引产存在出血、感染、羊水栓塞等风险,且影响生育。引产需有医学证明,不能随意进行。要选正规有资质医院,降低风险。引产后要注意休息、补充营养、保持卫生。总之,要综合考虑,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保障孕妇健康。

科普文章 2025-03-01

怀孕16周能否引产

怀孕16周一般可以引产,但需谨慎,涉及多方面因素。医学上,此时可通过特定方法诱发宫缩排出胎儿;不过,引产对孕妇身体伤害大,有出血、感染等并发症风险,还影响生育。若胎儿有严重问题,可考虑引产。非医学必要引产在伦理和法律上有限制。此外,引产对孕妇心理也有创伤。总之,要与医生充分沟通,权衡利弊,关注孕妇身心并做好护理疏导。

科普文章 2025-03-01

怀孕时宫颈口是否需要做环扎

怀孕时宫颈口不一定需做环扎,取决于孕妇具体情况。有宫颈机能不全病史者,多建议孕12 - 14周做预防性环扎;超声提示宫颈异常时,需综合评估;无相关风险因素且宫颈正常一般无需环扎;存在阴道感染等禁忌情况不适合环扎;且因个体差异,要结合孕妇整体状况判断。总之,是否环扎需医生综合评估,保障母婴安全。

科普文章 2025-03-01

出血住院保胎是否还会流产

出血住院保胎结局不定,有流产可能,也可能保胎成功继续妊娠,受多种因素影响。出血原因方面,自身疾病或胎儿异常致出血,流产风险高,劳累少量出血保胎成功率高;孕周越小、治疗效果差、孕妇有严重基础疾病,流产风险越大。孕妇住院应积极配合治疗、保持好心态,医生会依具体情况保障母婴健康。

科普文章 2025-03-01

小腹隐痛是否和胎盘血窦有关

小腹隐痛不一定与胎盘血窦有关,多种因素都可能引发。胎盘血窦较大或有变化时,刺激子宫可致小腹隐痛,还可能伴阴道出血。此外,肠道问题、泌尿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等也会引发,分别伴有腹泻腹胀、尿频尿急尿痛、白带异常等症状。腹部着凉、精神紧张等也可能是诱因。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并针对性治疗。

科普文章 2025-03-01

胎头高是否可以发动

胎头高不一定影响分娩发动,分娩发动受多种因素影响。宫缩规律有力、宫颈成熟度好、胎儿大小及胎位合适、产妇骨盆条件佳,即便胎头高也可能发动分娩。此外,个体差异也会对分娩发动产生不同影响,不能仅依据胎头高度判断。总之,分娩发动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医生会综合评估保障母婴安全。

科普文章 2025-03-01

胎头高能否发动

胎头高仍有可能发动分娩,但难度和风险增加。能发动的情况是孕妇身体佳、宫缩强、胎儿大小适中,可使胎头下降进入产程;发动困难常因骨盆狭窄、胎位异常等影响胎头衔接。胎头高发动分娩还可能出现宫缩乏力、胎儿窘迫等,增加剖宫产几率。总之,胎头高虽不代表不能分娩,但有挑战,孕妇要定期产检,医生综合评估后选合适方式,异常时及时处理。

科普文章 2025-03-01

孕妇做完唐氏筛查后还需要做无创吗

孕妇做完唐氏筛查后是否做无创依结果判断。低风险时,胎儿患染色体疾病概率低,通常无需做;临界风险时,胎儿有一定患病概率,建议做无创进一步明确;高风险时,胎儿患病几率高,需做无创或羊水穿刺确诊;有孕妇年龄超35岁等特殊情况,即便结果正常也可能需做。总之,需综合判断以保障母婴健康。

科普文章 2025-03-01

唐氏筛查不空腹准确吗

唐氏筛查不空腹一般准确。其通过检测孕妇血清甲胎蛋白等指标,结合孕妇信息评估胎儿患唐氏综合征风险。饮食对这些指标影响小,多数情况不空腹不影响结果。虽存在个体差异,极少数人饮食或致指标波动,但总体影响小。孕妇做筛查时需提供准确个人信息。若结果异常,要进一步做羊水穿刺等检查明确诊断,以确保准确了解胎儿情况。

科普文章 2025-03-01

怀孕4个月是否要做唐氏筛查

怀孕4个月是做唐氏筛查的合适时间,此检查很有必要。唐氏筛查分早、中期,4个月处于中期唐筛范围(孕15 - 20⁺⁶周)。它能评估胎儿患唐氏综合征风险,该病患儿有智力障碍等问题。检查通过抽取孕妇外周血结合相关因素计算风险。若结果高风险需进一步确诊,低风险也不能完全排除患病可能。孕妇应重视并按医嘱检查,保障胎儿健康。

科普文章 2025-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