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周胎盘厚度是多少

张露
张露 副主任医师 妇科
山东省立医院
三甲
17周胎盘厚度在1.5厘米到3厘米之间。 胎盘厚度会随着孕期进展而发生变化。在怀孕17周时,胎盘处于发育过程中,正常厚度多在1.5厘米到3厘米这个范围。如果胎盘厚度小于1.5厘米,可能提示胎盘发育不良;若大于3厘米,可能存在胎盘早剥、胎盘血窦扩张、母体患有糖尿病等情况。如果发现胎盘厚度异常,孕妇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超声检查、血液检查等,以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处理。 胎盘厚度的测量是孕期监测胎儿健康状况的一个指标。除了胎盘厚度,孕期还会关注胎盘的位置、成熟度等指标,这些指标对胎儿的生长发育都有着重要意义。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大家都在搜
相关推荐

产后子宫收缩疼会持续多少天

产后子宫收缩疼通常持续 2 - 7 天。1 - 2 天疼痛明显,因子宫迅速收缩致肌层缺血缺氧。随时间推移子宫恢复,疼痛减轻。若超过 7 天且疼痛剧烈,或伴发热、恶露异常,可能有胎盘残留、产褥感染等问题需就医。产后可通过适当母乳喂养(婴儿吸吮刺激子宫收缩)和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来促进子宫恢复。

科普文章 2024-12-27

胎盘Ⅱ级+距离生产还有多久

胎盘Ⅱ级+意味着胎盘接近成熟,然而其与生产时间并非绝对对应。孕妇生产受宫缩、宫颈成熟度、胎儿发育等多因素影响。出现规律宫缩、破水或见红需及时就医,超预产期未产也应检查是否催产。临近生产,孕妇要留意自身身体变化,如胎动,若胎动突然频繁或减少,可能是胎儿危险信号,需及时就医检查。

科普文章 2024-12-27

女性子宫内膜正常厚度为多少

女性子宫内膜正常厚度 5 - 10 毫米,随月经周期变化。月经刚结束时最薄约 5 毫米,卵泡发育雌激素升高致内膜增生,排卵期约 8 毫米,月经来潮前最厚达 10 毫米。过薄或过厚皆为身体问题信号,影响受孕或与内分泌失调、病变等有关,异常需就医。年龄因素也有影响,绝经后通常小于 5 毫米。

科普文章 2024-12-27

女性子宫内膜正常厚度是多少

女性子宫内膜正常厚度 5 - 10 毫米,随月经周期变化:月经刚结束约 5 毫米,排卵期达 8 毫米,月经来潮前最厚 10 毫米。过薄可能与内分泌失调、多次刮宫有关,过厚可能是子宫内膜增生症。若内膜厚度异常伴月经不调应就医。年龄、激素水平、是否绝经等因素会影响内膜厚度,绝经后女性因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降低,内膜通常较薄。

科普文章 2024-12-27

什么时候胎盘分泌孕酮

胎盘在怀孕 8 - 10 周开始分泌孕酮。孕早期孕酮主要由卵巢黄体分泌维持妊娠,8 - 10 周后胎盘承担此功能。孕酮水平低可能致流产,孕妇有腹痛、阴道流血等症状应就医查孕酮等指标,必要时遵医嘱用黄体酮、地屈孕酮等保胎。孕酮对孕期重要,可稳定子宫内膜,为胚胎着床发育提供良好环境,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防止流产。

科普文章 2024-12-27

胎盘在几周时出现

胎盘一般在怀孕 9 到 10 周开始形成。怀孕早期受精卵着床后,胚泡滋养层细胞增殖分化构建胎盘雏形,9 - 10 周时基本结构形成并开始功能运作,如营养和气体交换。若胎盘形成过程异常,如孕妇有严重基础病或孕期感染等,会影响其正常发育,孕妇应及时就医检查并处理。整个孕期孕妇需定期产检,以监测胎盘功能和胎儿发育情况。

科普文章 2024-12-27

子宫正常大小为多少

成年未孕女性子宫大小通常为长 7 - 8 厘米、宽 4 - 5 厘米、厚 2 - 3 厘米。青春期前未发育,青春期后受雌激素作用发育至成年大小。怀孕时会随胎儿生长而增大,子宫大小偏离正常范围可能影响生育等功能或存在病变,需及时就医检查。其大小还受遗传因素影响,不同种族、家族女性子宫正常大小虽有差异,但一般在上述范围内。

科普文章 2024-12-27

胎盘距离宫口多远为正常

正常胎盘距宫口应大于 7 厘米,胎盘可附着于子宫前、后或侧壁。胎盘距宫口小于 7 厘米可能为低置或前置胎盘,增加孕期出血、早产风险。孕期检查发现胎盘距宫口过近,孕妇应遵医嘱定期产检,必要时增加次数,出现异常情况需立即就医。胎盘位置孕期可能变化,孕早期或中期位置低,随子宫增大可能上升至正常位置,孕晚期位置仍低需谨慎对待。

科普文章 2024-12-27

子宫下段肌层厚度多少才适合顺产

子宫下段肌层厚度大于 3 毫米利于顺产,是重要参考因素。但顺产受多因素综合影响,厚度小于 3 毫米虽增加子宫破裂风险,但不一定不能顺产,需医生综合评估。孕妇若有子宫下段肌层较薄等复杂情况,应及时就医,由医生权衡顺产与剖宫产利弊。孕期孕妇要定期产检,关注各项指标变化,保持适当运动和合理饮食,避免胎儿过大,对顺产有积极意义。

科普文章 2024-12-27

胎盘从2级发展到3级需要多长时间

胎盘成熟是渐进过程,2 级到 3 级通常需 15 - 30 天。其发展速度受孕妇营养状况、合并症等影响。营养过剩或患妊娠期糖尿病会加速,15 天左右可达 3 级;营养一般且身体好则接近 30 天。若胎盘成熟过快或出现胎动异常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孕期孕妇需定期产检,关注胎盘成熟度和胎儿发育,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利于孕期健康。

科普文章 2024-12-27

生完宝宝多久来月经为正常情况

产后月经复潮一般在 60 天到 180 天之间。母乳喂养会使月经复潮延迟,可能 180 天左右;非母乳喂养卵巢功能恢复快,60 天左右。产后超 180 天月经未复潮且伴腹痛、白带异常应就医。产后要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保证睡眠和合理饮食,有性生活需做好避孕,因为未复潮也可能已恢复排卵受孕。

科普文章 2024-12-27

生完宝宝多久来月经属于正常情况

产后月经复潮一般在 60 至 180 天内属正常。母乳喂养会因刺激催乳素分泌抑制卵巢排卵致月经复潮延迟,有的产妇产后 6 个月左右来月经;非母乳喂养产妇卵巢功能恢复较快,约 60 天左右来月经。产后超 180 天月经未复潮或伴有异常情况应就医。产后要注意休息和营养均衡以助恢复,且即使月经未复潮也可能排卵,性生活时需注意避孕。

科普文章 2024-12-27

生完宝宝后多久来月经属于正常情况

产后月经复潮通常指生完宝宝后月经再次来临,60 至 180 天来月经正常。受多种因素影响,母乳喂养时泌乳素抑制卵巢功能,月经复潮较晚,多 6 个月左右,早则 2 个月;非母乳喂养卵巢功能恢复快,2 个月左右复潮。产后超 180 天月经未复潮或伴异常需就医检查。复潮初期月经不规律,月经量和周期与孕前不同,因激素水平在调整恢复,一般几个周期后恢复正常。

科普文章 2024-12-27

女生第二次月经何时到来

女生初潮后,卵巢功能未成熟致激素分泌不稳,月经周期可能不规律。初潮后需调整内分泌系统使激素水平稳定以建正常周期。若超 40 天未现第二次月经或伴有异常症状需就医。初潮后女生应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如充足睡眠、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这有助于身体正常发育和月经周期稳定。

科普文章 2024-12-27

剖腹产多久能够上环

剖腹产半年后可考虑上环。因剖腹产对子宫损伤大,半年内子宫切口在愈合修复,过早上环易致子宫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此期间意外怀孕伤害大。产后若有恶露不尽、腹痛等异常应就医。上环前需做妇科检查、B 超等确保子宫恢复良好,上环后还需定期复查节育器位置等情况。

科普文章 2024-12-27

剖宫产最多能生育几个孩子

剖宫产生育次数受多种因素影响,一般建议不超 3 次。手术会留瘢痕,次数增加,子宫破裂等并发症风险上升。瘢痕子宫怀孕后,子宫壁变薄易破裂危及母婴。若术后恢复不佳或有其他健康问题,生育次数可能更少。有剖宫产史再生育应提前就医评估,多次剖宫产还可能面临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等,增加孕期出血风险,影响分娩安全。

科普文章 2024-12-27

生完孩子五个月没来月经是怎么回事

产后月经复潮指产后月经再次来临,产后 5 个月没来月经可能正常或异常,2 - 10 个月可恢复。受多种因素影响,母乳喂养时泌乳素高会抑制卵巢功能致月经复潮延迟,属正常;非母乳喂养时,月经长时间不来可能与内分泌失调、子宫内膜损伤等有关。伴有腹痛、白带异常等症状或超 10 个月无月经复潮需就医检查。产后需注意休息、营养均衡,有性生活要做好避孕。

科普文章 2024-12-27

一个月三次月经是怎么回事

一个月三次月经即月经频发,一般由内分泌失调(雌激素等激素失衡致子宫内膜异常增生脱落致周期缩短)、子宫肌瘤(生长在黏膜下或肌壁间影响子宫腔形态)引起,时间间隔约 7 - 10 天。若此情况持续久或伴大量出血、腹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如妇科超声等。月经频发还可能与精神压力过大有关,长期紧张焦虑会影响下丘脑 - 垂体 - 卵巢轴功能,干扰月经周期。

科普文章 2024-12-27

宫外孕多少周能够被查出

宫外孕即异位妊娠,一般在怀孕 30 至 45 天左右可被查出。正常怀孕受精卵着床于子宫体腔内膜,宫外孕则在其外。此阶段通过超声等检查可发现异常。孕妇若出现腹痛、阴道流血等症状需及时就医。确诊宫外孕且病情严重时需手术治疗。怀孕早期孕妇应注意自身变化,定期产检,及时告知医生不适,有助于早期发现异常妊娠,保障健康。

科普文章 2024-12-27

连续6个月或3个以往月经周期不来月经可被判定为闭经

闭经俗称停经,连续 6 个月或 3 个以往月经周期不来月经可初步判定。分原发性闭经(14 岁未潮且第二性征未发育或 16 岁未潮)和继发性闭经(正常月经后停经 6 个月或自身周期停经 3 个以上)。可能由下丘脑等器官功能异常或内分泌失调导致,持续闭经伴腹痛等不适应就医。会影响生育能力,还可能影响骨骼和心血管健康,长期闭经增加骨质疏松和心血管疾病风险。

科普文章 2024-12-27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