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能否看出月经来潮的时间

张露
张露 副主任医师 妇科
山东省立医院
三甲
通常B超检查指的是B型超声检查。一般情况下,B超不能准确看出月经来潮的时间,但是能大致预测在3 - 7天内是否会来月经。 B超检查可以观察子宫内膜的厚度等情况。如果子宫内膜较厚,可能提示月经即将来潮,但这只是一种可能性,不能精确到具体的日期。因为月经来潮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内分泌、精神因素等。如果月经推迟或者不规律的情况较为严重,比如推迟超过7天或者连续几个月都不规律,就应该及时就医,进行更详细的检查,如性激素六项等检查。 女性的月经周期受多种因素影响,除了子宫内膜厚度外,激素水平的波动对月经周期影响很大。所以单纯依靠B超来判断月经来潮时间是不准确的。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相关推荐

避孕药的药效持续多久

不同类型避孕药药效不同,短效药每天服,药效 1 天,靠抑制排卵等起作用需每天补充。长效药含激素量大,在体内缓慢释放,药效 20 - 30 天。服用后若出现身体不适或对药效有疑问应就医。且不同避孕药使用注意事项各异,年龄、基础疾病等会影响其使用,使用前需详询医生。

科普文章 2024-12-27

子宫的标准大小为多少

成年未生育女性子宫大小通常为长 7 - 8 厘米、宽 4 - 5 厘米、厚 2 - 3 厘米。其大小受年龄、生育情况等影响,青春期前未发育时较小,随年龄增长在激素作用下成熟。生育过的女性子宫可能稍大,偏离范围可能患子宫肌瘤等疾病致增大或发育不良致偏小。若子宫大小异常且伴腹痛、月经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不同种族地域女性子宫大小虽有差异,但总体在上述范围内。

科普文章 2024-12-27

孕晚期尿蛋白1+严重吗

孕晚期尿蛋白 1+不一定严重,需进一步检查评估。妊娠期生理变化可致轻度尿蛋白增加,血压正常、无水肿等时多为生理性,可适当休息、调整饮食后定期复查。若伴有高血压、水肿等症状,可能是子痫前期等疾病,相对严重,需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状况,必要时住院治疗,可遵医嘱使用硫酸镁预防子痫发作、拉贝洛尔控制血压,孕妇应积极配合医生做进一步检查明确原因并采取恰当措施。

科普文章 2024-12-27

避孕药最多能吃几次

避孕药分短效、长效和紧急避孕药。短效按周期规律服,身体适应且无不良反应时可服数月甚至数年,需定期体检监测。长效因激素含量高使用较少。紧急避孕药是补救措施,一个月最多用 1 次,一年内不应超 3 次,因其激素含量大,频繁使用易致月经紊乱、内分泌失调等。选择时应综合自身健康状况和生育需求,且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科普文章 2024-12-27

有规律宫缩后多久会分娩

初产妇规律宫缩后 12 - 18 小时分娩,经产妇 6 - 8 小时。初产妇宫颈紧、宫口扩张慢,从规律宫缩到开全约 11 小时,开全到胎儿娩出 1 - 2 小时,胎盘娩出约 30 分钟,总时长 12 - 18 小时;经产妇宫颈松、宫口扩张快,从规律宫缩到开全约 6 - 8 小时,胎儿及胎盘娩出时间与初产妇类似,总时长 6 - 8 小时。宫缩异常或无进展应就医,分娩时间受胎儿大小、胎位、产妇身体状况等影响。

科普文章 2024-12-27

孕早期孕酮低严重吗

孕早期孕酮低有风险且严重程度分情况。胚胎发育正常时,孕酮低多因母体黄体功能不足,及时补充孕酮(如黄体酮、地屈孕酮)可维持妊娠正常,一般无严重后果;胚胎本身异常时,孕酮低可能因染色体等问题,补充孕酮也难改胚胎发育不良结局,易致流产等不良结果。孕早期孕酮低勿恐慌,应及时就医,借助超声等判断胚胎发育情况以采取合适措施。

科普文章 2024-12-27

血检结果多久能出来

血检结果时间 1 - 7 天不等。血常规 1 天出结果,因其检测流程固定快速,测血细胞基本指标。血生化检查需 2 - 3 天,涉及多项目检测。特殊的基因检测较复杂,需 5 - 7 天或更久。患者病情紧急时医生可安排加急检测使部分项目更快出结果。若血检结果长时间未出且患者病情严重,应及时联系医院询问或重新评估就医需求,且不同医院检测设备等因素会影响结果时间。

科普文章 2024-12-27

子宫厚度一般为多少

正常未生育女性子宫厚度 2 - 3 厘米,生育过女性 3 - 4 厘米。其受多种因素影响,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致子宫厚度波动。厚度超范围可能因疾病(如子宫肌瘤、腺肌病使增厚,多次刮宫致变薄)。若异常伴腹痛、月经不调等症状应就医检查明确病因治疗。不同年龄段亦有差异,青春期子宫在发育厚度较薄,绝经期卵巢功能衰退激素水平变化致子宫逐渐萎缩厚度减小。

科普文章 2024-12-27

血检结果多久能出

血检结果时间 1 - 7 天不等。血常规简单常见,1 天内出结果;特殊血液检查如基因检测,需复杂流程,可能 7 天。病情严重或紧急时可加急,部分结果更快。患者若对等待时间有疑问,可咨询医生或检验部门。且不同医院因设备、人员配备及检测量不同,血检结果出来时间亦有差异。

科普文章 2024-12-27

怀孕多久会出现孕吐现象

孕吐多在怀孕 30 天到 90 天出现。与怀孕后 hCG 水平升高刺激胃肠道有关,30 天左右 hCG 开始升高,部分孕妇此时可能孕吐,也有孕妇 90 天左右才出现,还有孕妇整个孕期无孕吐。若孕吐严重致脱水、体重减轻需就医。怀孕初期孕妇身体还可能有乳房胀痛、疲劳等症状,孕妇应注意休息和保持良好饮食习惯。

科普文章 2024-12-27

宫缩5分钟一次多久会生产

初产妇宫缩至生产约 12 - 18 小时,经产妇约 6 - 8 小时。初产妇产程长是因宫颈口扩张时间久,经产妇宫颈口和产道较松弛产程短。此为大致时间范围,受胎儿大小、胎位、孕妇身体状况等因素影响。宫缩异常强烈、孕妇严重不适或产程进展慢需及时就医。孕妇宫缩时应保持放松,适当走动利于胎儿下降和产程进展。

科普文章 2024-12-27

一年最多能吃几次避孕药

没有一年吃避孕药次数的绝对规定。避孕药分长效、短效和紧急等类型,短效按规律可一年持续用,长效按周期使用。紧急避孕药激素含量高,虽未明确一年最多次数,但频繁用会增月经紊乱等风险,影响生育。服用后若有严重恶心等症状应就医。此外,还有避孕套和宫内节育器等避孕方式,各有优劣,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

科普文章 2024-12-27

逍遥颗粒应于何时服用

逍遥颗粒一般经前 7 - 10 天开始服较好,经期也可服。用于肝郁脾虚致郁闷不舒、胸胁胀痛等,此阶段女性激素变化易现相关症状,提前服可预防缓解。经期服能改善肝郁脾虚引起的经期不适。其为中药制剂,柴胡疏肝散也可用于肝郁气滞证,都需遵医嘱用药,因人因况而异,服用后症状未改善或加重应就医。

科普文章 2024-12-27

怀孕一个月可以汗蒸吗

怀孕一个月不建议汗蒸,因初期胎儿发育不稳。分情况看,孕妇身体好且无不适偶尔短时间汗蒸可能危害不大,但高温会致体温升高影响胎儿发育且易致脱水疲劳;若孕妇身体虚弱,有贫血、低血压等问题,汗蒸会加重不适如头晕心慌,还可能因缺氧影响胎儿健康。怀孕初期孕妇应避免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活动,汗蒸房环境不利于胎儿早期发育需谨慎对待。

科普文章 2024-12-27

产检项目和时间有哪些

产检项目和时间有范围:怀孕早期查血尿常规等并超声确定宫内孕;中期进行唐筛、大排畸;晚期做胎心监护。各阶段胎儿发育情况不同,产检项目有差异,早期确定怀孕及胚胎发育,中期排查染色体异常,晚期关注安危。产检若异常应及时就医。孕期孕妇要注意合理饮食、保持良好心态,对胎儿生长发育重要。

科普文章 2024-12-27

避孕药一年最多能吃几次

避孕药服用次数因类型而异。一般紧急避孕药一年不宜超3次,因其激素含量大,频繁服用会影响内分泌,增加不良反应概率。短效避孕药激素含量低,在医生指导下可长期规律服用,能避孕还可调节经期。但短效药也有副作用,服药前需体检。若服药后有严重不适要及时就医,不建议将紧急避孕药当常规手段,可选用避孕套等方式避孕。

科普文章 2024-12-27

糖筛正常值参考范围是多少

糖筛指妊娠期糖尿病筛查,正常空腹血糖<5.1mmol/L,服糖后 1 小时<10.0mmol/L,2 小时<8.5mmol/L。孕期生理变化致激素影响血糖代谢,血糖超范围有患糖尿病风险,会影响孕妇(高血压、羊水过多等)和胎儿(巨大儿、生长受限等)。血糖异常应就医检查诊断并治疗,孕期需注意合理饮食,避免高糖高脂肪食物,适当运动以维持血糖正常。

科普文章 2024-12-27

避孕药一年最多能吃几次

避孕药一年宜服 3 至 5 次,因其含激素,频繁服有不良影响。短效避孕药调激素避孕,长期大量服会扰乱内分泌致月经紊乱等;长效避孕药亦有风险,可能增加血栓形成几率。服用后若出现严重恶心等症状或月经周期严重失调,应就医。此外,还有其他避孕方式,如避孕套可避孕防性病,宫内节育器适合有长期避孕需求的女性。

科普文章 2024-12-27

产检项目及时间有哪些

产前检查项目丰富,时间跨度大。孕早期超声确定宫内孕等;孕中期唐筛评估唐氏综合征风险、大排畸查胎儿结构;孕晚期胎心监护监测胎儿状态。若产检发现异常如唐筛高风险,需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可能需羊水穿刺等。产检项目及时间安排利于及时发现健康问题,保障母婴安全,孕妇应按医嘱定期产检,避免错过重要检查。

科普文章 2024-12-27

怀孕后可以玩手机吗

怀孕后可玩手机,需控制时间和方式。短时间使用(不超 2 - 3 小时,正常操作)通常对胎儿无明显不良影响,因手机辐射小孕妇可承受。长时间使用(每天 5 - 6 小时及以上)则可能影响孕妇血液循环,致疲劳、疼痛等不适,还易使眼睛疲劳干涩,损害视力。虽无确凿证据表明正常使用手机危害胎儿,但为胎儿健康,孕妇应减少使用时间,多户外活动,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科普文章 2024-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