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肤后皮肤感染需立即停止护肤程序,清洁消毒创面并就医评估,根据感染类型选择抗生素(细菌性)或抗真菌药物(真菌性),必要时配合无菌包扎与口服药物控制炎症。
感染类型与对应处理措施
-
细菌感染
- 症状:局部红肿、化脓、疼痛,可能伴随发热。
- 治疗: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严重时口服阿莫西林或左氧氟沙星。
- 护理: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碘伏消毒后覆盖无菌纱布。
-
真菌感染
- 症状:浅表脓疱、鳞屑或边缘清晰的红斑。
- 治疗:局部涂抹克霉唑软膏或联苯苄唑,顽固感染需口服氟康唑。
-
疱疹病毒感染
- 症状:簇集性水疱或溃疡,常见于口周或眼周。
- 治疗:口服阿昔洛韦或伐昔洛韦,避免抓挠以防扩散。
风险提示与核心建议
- 避免自行用药:滥用抗生素或激素可能加重感染或诱发耐药性。
- 防晒与保湿:感染期间严格物理防晒,暂停功效型护肤品(如酸类、维A醇)。
- 禁忌行为:吸烟、饮酒、撕脱痂皮会延缓愈合,增加瘢痕风险。
及时干预可有效控制感染,但若出现持续发热、伤口坏死或淋巴结肿大,需警惕全身性感染,务必急诊处理。恢复期保持低刺激护理,逐步重建皮肤屏障。